品非遗戏韵,游梨园市集;听江南丝竹,吃非遗美食;欣赏源自西方而技艺臻于海上的“上海绒绣”,赴一场“冬病夏治”的海上知名老中医之约……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上海满城皆是让人流连忘返的非遗活动。非遗无处不在而又融入生活点滴,吸引群贤毕至而又少长咸宜,再造蕴含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美好生活,尽显上海非遗保护传承的“烟火味、文艺范、时尚感、都市韵”。
亦传统亦时尚的非遗展。(受访方供图)
青春活力的江南丝竹组合。(受访方供图)
创意无限 从海派绒绣到梨园集市
敦煌壁画里的佛教造像、陈逸飞笔下的沪上名媛、憨态可掬的熊猫毛发丝毫毕现,达·芬奇名作《抱白貂的女子》……10日在中华艺术宫揭幕的“绣外慧中:上海绒绣环球旅行记”大展趣味盎然,融贯中西艺术。上海绒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它原本舶来自欧洲,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德国,16世纪在欧洲风靡,如今经过海派文化的不断改良,变成了惟妙惟肖、时尚精致的视觉艺术作品,令人观之称奇。
中华艺术宫内的上海绒绣展。(受访方供图)
当日,京剧大师尚长荣和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为传统舞狮点睛,拉开包括戏曲市集、沙龙、演出、电影、手作等在内的一系列戏曲非遗沉浸式体验活动序幕,创意和诚意一时无二。
沪上京昆沪越淮以及评弹剧团携手,让观众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戏曲演出,还可以看戏曲电影;穿汉服拍照打卡,亦可以亲身参与戏曲手作体验,绘一柄伞,画一把扇,穿上戏曲服饰,全方位感受梨园雅韵生生不息。
品非遗戏韵,游梨园市集。(受访方供图)
创新模式 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传承非遗
端午将至。上海群众艺术馆里的“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人头攒动。“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念,在夏天调理身体可以蓄阳气、疏经络,祛病邪。包括石氏伤科、徐氏儿科、杨氏针灸、海派膏方等门类在内的中医大咖们汇聚一堂,令市民趋之若鹜。
“冬病夏治”成为都市人养生时尚。(受访方供图)
此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发布了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16条“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包括杨浦滨江的水岸生活秀,围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跑马总会)及国际饭店的城市原点之行,也有穿梭不同的江南古镇,寻找上海之根等游览路线。每条路线都蕴含“在地非遗”基因。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从“志于道”到“游于艺”……上海正在探索一条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传承非遗、让非遗有烟火味、文艺范、时尚感、都市韵的创新模式。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上海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19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0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此,上海不仅推动“非遗在社区”,还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非遗在这座城市中不断被遇见、不断被激活,让非遗保持创新能力,生生不息。据悉,上海迄今已评选了六批共109所“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学校(中小学)。全市近50%的中小学生由此接触和传习了“非遗”项目。
创造当下美好生活 上海非遗独具特色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深入融合、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立非遗品牌活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融入百姓生活,影响力辐射海外,彰显当下中华文化魅力。
文旅深度融合,为上海保护传承非遗开辟出一片巨大而崭新的领域。2019年,上海首次推出了12条“跟着非遗游上海”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热点;2021年,上海成立上海古镇保护利用联谊会,建设更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古镇会客厅。在上海,游遍全城,非遗细节点点滴滴尽在旅程之中。
今年3月,上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曹素功制墨技艺和周虎臣制笔技艺的笔墨公司又携手创建了非遗主题旅游景区“笔墨宫坊”。这是上海首个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地标:人们步入其中,不仅可以体验“点烟、制墨、描金、制笔”等传统工艺,还可以欣赏博物馆里的巨笔古墨,饮茶购物,还可以提笔落墨,小试书画创作之乐。
非遗主题旅游景区“笔墨宫坊”。(受访者供图)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既有鲜明的江南稻作文化特征,又融合近代工商业文明特点,更身处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的人文环境,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lyw/20230612/df53b94af071416bbeed0212e5e8279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