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于2022年11月20日晚上至21日凌晨进行,21日0点40分,古船的桅杆率先露出水面。通过直播,很多观众目睹了在长江口水底沉睡了150多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终于出水的激动人心的一刻,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历史性突破。
▲“长江口二号”古船桅杆率先露出水面
▲“长江口二号”正在被缓缓提升出水
▲被水底生物覆盖的船舷和桅杆部分
为什么要在晚上10点以后打捞?
在长江口,主作业的“大力号”轮与工程船“奋力”轮在现场一片灯火通明中进行打捞工作。人们不免发出疑问,古船打捞为什么要在晚上进行?在白天进行不是更方便吗?
▲“长江口二号”整体打捞出水现场一片灯火通明
参与打捞工作的专家表示,打捞水底沉船要考虑水文和气象条件。由于“长江口二号”古船位于长江入海口,水底有大量泥沙沉积,还有强水流,环境比较复杂。而11月20日晚上,在时间窗口上是个平潮期,打捞现场的水流非常平稳,为每秒零米,风速为每秒3米,水文和气象条件都非常适合古船打捞工作。
▲潜水员进入“奋力号”轮的月池
在古船被打捞离开水底,进入“奋力号”轮特设的月池中之前,两名潜水员进入了月池。中国水下考古权威专家、“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解释说,潜水员下水,是作为一个“保姆”,帮助调整古船的位置,保护推送古船能准确地进入“奋力轮”的月池。
为什么说这次打捞是跨界合作?
参与本次打捞工作的系统工程师刘雨说,因为水底的能见度几乎为零,因此“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使用了智慧打捞监控系统,这是全新开发的打捞工程作业系统,它可以通过影像系统看到实时打捞的进度,而且数据非常全面,比如保护古船打捞的弧形梁的姿态在打捞中会不会发生碰撞等等,都可以监控到。我们通过部署的感知系统,可以用3维动画的仿真方式看到整个打捞的实时状态,在浑水的打捞中,科技力量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系统工程师刘雨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表示,这次打捞等于是一次跨界合作,它结合了中国的先进装备、先进制造,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把这些技术运用到水下文物考古工作中,大大提升了文物考古和保护的水平。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
“长江口二号”打捞和“南海一号”有什么不同?
“长江口二号”是继“南海一号”之后,时隔15年,我国又一次对古代水下沉船进行整体打捞。
对比两次打捞的异同,时任“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的张威表示,和今天使用声纳技术进行水下摸排不同,当时“南海一号”主要还是靠潜水员下水探摸;但是和“长江口二号”一样,“南海一号”水下也都基本看不见,全靠手摸,当时潜水员在水下摸到瓷片、木片等;“南海一号”从水底淤泥里打捞出来,总共耗时几个小时,也是使用了沉箱,把船体整个罩在里面,然后用浮吊轮把沉箱提出水面,再把沉箱放到半浮驳上开回去,而“长江口二号”采用了特制工程船“奋力号”轮,把古船放在轮船中间的月池中运回;另外,“南海一号”沉船是埋在水深30米处,而“长江口二号”埋在8到10米深的水底。
▲中国水下考古权威专家、“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
打捞出水最关键的是哪一刻?
很多观众对“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出水被看见的那一刻十分期盼,但在整个打捞出水过程中,最关键的却是古船被沉箱抱着离开水底的那一刻。
上海打捞局本次古船整体迁移工程项目经理胡建称,在11月20日晚上22点40分前后,虽然人们在水面上还看不见古船,但古船这时已离开泥底20厘米,这是整个工程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整个打捞工作中最难的一关。在提升古船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水文情况,因为它会导致各种作用力的变化,包括母船和水流等的变化。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项目经理胡建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河进一步解释说,从调查中可知,“长江口二号”古船不是浮在河床上,而是埋在淤泥下。水下它不是静态的,古船长期受海洋潮汐等的作用,可能会发生位移等,也可能被冲散架了,这次水下考古有些器物是在船的周边发现的,就表示局部可能有那样的现象。150多年来,“长江口二号”古船一直处在这样一个微环境中,我们打捞离底,就是让它离开了150多年来的微环境,是一个大的变动,所以我们要用22根弧形梁把它包起来,离开它原来的生态系统,因此离开的那一刻,我们都感觉很紧张。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河
▲“弧形梁”水下作业模拟图
▲“弧形梁”被吊装过程中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为我们证明了什么?
对于“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工程中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的介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河表示,数字技术不但用到航天方面,还用到了考古上,这样的技术将来会用得越来越多。我们考古人以前经常自嘲,说“远看是挖土,近看是考古”。以前我们经常背着挂面和铲子去考古现场,而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考古设备不断被科技赋能,如今,女生学考古的也越来越多了。这次古船打捞,我们将各种相关专业聚焦到考古打捞上,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也就变得更加鲜活,更接地气,更吸引人。
▲“长江口二号”已清理出水的陶瓷器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表示,“长江口二号”古船填补了我国清晚期水下考古的空白,以后关于清同治时期的古船,“长江口二号”可以作为同类发现的对照标准。船上的货主要是景德镇窑瓷器、宜兴窑紫砂,甚至还有越南瓷器,这为了解上海如何成为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帮助。
▲“长江口二号”已清理出水的陶瓷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这次“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证明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整体打捞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也证明了上海文物考古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对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接下来,按照专业要求,我们将进行专业考古,也要把它变成社会大事件,让更多市民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上海的灿烂文明。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21122/59c8dee1e8194ffbb9aa52539103e8e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