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台以及香港、澳门广播电视机构联合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正在热播。这是广电总局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策划组织创作的又一部重点作品,用“我”的第一视角,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细节反映大变化,生动讲述普通中国人与人民领袖在一起的温暖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时代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讲述普通人拼搏进取创造梦想实现梦想的光辉时刻。
系列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指导,全国各省(区、市)广播电视局、各省级广播电视台及香港、澳门广播电视机构联合制作,10月11日起在广电媒体和网络视听媒体同步播出,台、网、微、端协同联动。《我和我的新时代》共34集,每集8分钟,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我”的娓娓道来中、目光所及处,以小见大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绽放的真理光芒,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立意深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思想是时代的精华,人物是时代的表情。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进步成就最终体现在人身上。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领袖形象,关键是讲好当代中国人的故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展现党员干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系列微纪录片中,有共产党员、共产党员集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勤劳耕耘、默默奉献的故事,他们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绣娘石顺莲》中的退休党员干部石顺莲始终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永远要听党话,跟党走。”在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专心抓苗绣产业,组织全村妇女学习苗绣,让苗绣搭上中国高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大陈岛垦荒队》的垦荒党员张寿春从青春年少到耄耋老人,一生心系大陈。当年组织问他“要放羊,去不去?”他说“去,作为党员,我服从领导分配”;“怕不怕苦?”答“不怕苦”。现在的大陈岛经过几代垦荒人的努力已经实现小康,正向“现代化的大陈岛”迈进。《重回地球之巅》的国测一大队的老党员同志们在40多年前,勇闯生命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把代表“信仰”的五星红旗插到地球之巅,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打破了外国数据垄断的局面。几十年来,测绘人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突出贡献。
小切口、大主题,深入浅出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发展的故事,讲述生动实践带来的生活之变
《我和我的新时代》以第一视角展示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用一个个真实、接地气的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如《东岳村有个杨长太》中的致富带头人杨长太,在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下,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在四任第一书记的接续带领下,从一个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一个产业链的支部书记,四年时间实现人生“三级跳”。《我的大湾村》中第一书记余静带领村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采用“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致富思路,把“两山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的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们的亲身经历是实现乡村振兴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强有力证明。
另外,《胡同里的故事》以一位生在胡同、长在胡同的“老北京”的视角讲述北京胡同里的新生活,从他的角度观察北京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的“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的重要指示。胡同小院记录了北京的历史,也留住了他们的记忆,一辆老车,一个老院,一座老城,正散发着新的光彩。
《把成绩写在大地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视察现代农业时提到的“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赵亚夫通过成立“亚夫团队工作室”带动年轻科技人员和年轻的农民,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将合作社做成了一个农科教结合点,帮助戴庄人民,完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目标,也真正实现了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的“无穷之路”》讲述了“感动中国”人物、香港TVB主持人陈贝儿制作反映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的故事,自小生活在香港的陈贝儿通过内地之旅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并将把这种感动传递向世界。
从这些小切口,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与人民群众的心连心,感受到党对人民群众真挚的情感,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回望过去,个人变化与时代变化相辅相成,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不动摇地前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不断实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也体现出个体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大主题。
二、创新叙事表达,生动讲述平凡故事
与一般纪录片“解说词+画面”的表现手法不同,《我和我的新时代》没有配音、没有解说,只配了简单的背景音乐,全程都是“第一视角”“第一人称”展开,以“我之观察,我之奋斗,我之生活,我之情感”为线索,讲身边事,说家乡话,真情流露“我”的爱党爱国情怀,“我”对领袖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这些“我”,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祖国各地时亲切交流过的群众,有的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书信往来的干部群众,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怀的群体、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非凡业绩的人们。每一个“我”,都代表了身处伟大实践中的奋进中国人,每一个“我”,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
三言两语代入情境,中国故事如此细腻生动
《我和我的新时代》“第一人称”的表达方法,如同主人公就坐在你对面,甚至带着地方口音,与你轻松聊天,忆及过往,寥寥数语,点滴细节,却都真情实感,冲击力和代入感很强。
如《“小巷总理”朱国萍》里扎根基层三十多年的朱国萍用上海方言讲述基层立法点如何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开门立法”,打造“立法直通车”,把人民的声音直接带到人民大会堂去,让观众很有参与感。
《库尔班大叔的孩子们》中库尔班大叔曾外孙女如克亚木实现了他的遗愿——“希望后代中能出个军人报效国家”,光荣地成为辽宁舰的一名女兵,登上了中国第一艘航母。在一家人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坚定表示一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只要我们各民族团结起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美满。”
《“平凡”英雄》里参与湖北抗疫的志愿者回忆,穿上防护服12个小时一换班,“在医院里面很煎熬,渴得冒烟,以至于看到84消毒液都想喝一口。”还有刚刚结婚三天的王花接到集团通知,也报名去湖北支援,临走嘱托老公,如果平安归来,一定要给他生一个健康的宝宝……这些细微之处,他们说着轻松,观众听着却更加动容。
“旧貌”与“新颜”的鲜明对比,凸显新时代风貌
《我的大湾村》中,第一书记余静在回忆第一次下队考察村子的情景,“村里好多房子都很破,灯光全靠上面几片亮瓦,几乎没有家具,人感觉到很压抑。想跟村民沟通却无法沟通,都是问一句答一句,村民自我防卫心理较强。”到她深入走进群众,了解真实需要,与村民之间慢慢建立信任感,把党的好政策带给村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到最后村民把自己当家人。这一变化的过程,让人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之难,基层干部负担之重,同时也对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真情被看见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系列纪录片中每一集都有这样的对比,无论是新疆于田县从交通闭塞的边疆,变成现在火车、飞机四通八达;还是从泥巴路、泥巴房,破烂屋的偏僻十八洞村变成现在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以及形成特色产业——苗绣产业基地;又或是从“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交通开开停停”的大荒岛变成现在“全国最大的铜网黄鱼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深海抗风网箱养殖基地”,正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大陈岛。每一集短小的纪录片中都细节性呈现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看个人的变化,看环境的变化,更看到了时代风貌的变化。这一切,正如库尔班大叔说的,“这个好日子谁给的,中国共产党给的”。
三、总体谋划统筹、全国性覆盖、全媒体传播,让主旋律更加高昂
该系列微纪录片采用“总—分—总”的创作模式,广泛组织调动看全国力量挖掘全国典型故事。国家广电总局总体谋划、总体统筹,再由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和港澳地区广播电视台分头创作,最后统一包装、统一宣推、统一安排播出,实现网上网下融合、大屏小屏互动,形成整体声势,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在碎片化方式中构建立体化、系统化认知
系列微纪录片以每集仅8分钟的时长生动讲述一位普通人在新时代拼搏奋斗的故事,契合如今大众高效、轻松获取信息知识的习惯。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连贯,以个人命运发展同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共同串联起新时代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碎片化传播中,却又有主线贯穿,对信息完成了有机整合、有效关联,观众也可以收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体化、系统性认识,燃点普通人为梦想拼搏的奋斗热情。
全媒体、多途径有效传播,让主旋律更加响亮
该纪录片在策划阶段就注重统筹协调优质资源,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广泛铺开传播渠道,在全国各省级卫视陆续播出,中国视听、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B站、抖音、快手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同步上线,网上网下协同发力、大屏小屏同屏共振,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更有穿透力。
原文链接:http://gbdsj.nmg.gov.cn/ywdt/gdj_hydt/202210/t20221013_21477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