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出品 > 正文

【观察】这些创新创优节目新在哪优在哪?

发布时间:2024-05-28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     作者:佚名    

  

  导  读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共有11个广播节目、18个电视节目入选。各级广电机构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节目内容建设不断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2023年第二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主旋律响亮,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以多元形式着力丰富精神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助推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一、聚焦时代主题,纪录国家发展历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部分广播电视节目深植于时代发展进程,聚焦主题主线,讲述中国发展故事,传递家国情怀。

  以声音回顾历史,呈现城市文化精神。一些广播节目充分运用地方历史资源,依托声音提取时代映像、重现城市记忆,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武汉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听见英雄武汉——庆祝武汉解放74周年》通过声音史料、歌曲、音乐、播讲的结合,回顾四个历史时期人民武汉的非凡历程,记录城市发展、凝炼人民情感。

  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之梦》用声音记录宜宾市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中的努力作为,结合乡村振兴、流域治理、绿色发展等时代命题展现峡江儿女的精神。中山广播电视台广播剧《遇见经典》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带领听众找寻中山历史文化、趣闻,传播中山精神。

  从小切口入手,以个体视角展现人民奋斗精神。相关节目聚焦于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普通奋斗者的身影,以“星星之火”的凝聚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勇于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西藏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我们在西藏》打造西藏各行业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群像,展现“老西藏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海南广播电视台人物纪录片节目《风华正“贸”》选取24位具有代表性的自贸港建设者打造“人物影像志”,彰显出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新疆广播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村里有个女“飞手”》,讲述村民努日曼古丽从普通农民成为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的故事,展现当代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民勤于思考、奋发向上的精神与美德。

  用文艺连接心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播电视节目传递着中华民族相通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凝聚人心的功能。湖南广播电视台音乐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以跨地联动、跨屏合作等形式,在回顾两岸音乐交流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同时,演绎两岸民众共有的生活追求、历史故事、家国情怀,强化了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结,有效促进两岸同胞增进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宣传阐释“第二个结合”,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广电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一系列文化节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传承,以传统文化的焕新发展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溯源基因,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识。部分制作机构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聚焦典型中华文化符号,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引导人们“知来路,明去处”。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馆长来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黄河魂》分别通过黄河流域的39组文物故事、“文艺、技艺、厨艺”3类非遗解读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江山壮丽——我说长城》邀请不同领域的讲述者以音视频形式生动阐释长城精神内涵,体现新时代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意义。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汉字美学》以情景剧的方式从100个汉字出发讲述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历程和文化思想精华。

  赓续文脉,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广电机构秉承“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创作原则,在“两创”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展现传统非遗在航天、医疗、新能源等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并通过非遗创新演出体现非遗的历史底蕴、传统美学、人民智慧。

  陕西广播电视台《大唐双雄新年奇遇记》用声音演绎李太白和李隆基穿越到当代西安的旅程,实现对唐朝文化的创新解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丹青中国心》、上海广播电视台《斯文江南(第二季)》分别将宋画、经典文本同乐队音乐、舞蹈和朗诵等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共创,助力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推动节目破圈。

  古今结合,推动创新理论的传播。行业运用中华文明的宝贵思想资源,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入脑入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从代表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十个核心理念切入,融入诗词歌赋、书法篆刻、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借古开今展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面向国内外传播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传扬中国精神。梧州市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唱响二十大热词看中国》采用“音乐+演讲+故事”的节目风格,选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有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实际的热词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实现广播“微党课”的广泛传播。

  三、贴近群众关切,强化公共服务

  广电行业以观众为导向,聚焦于公共服务属性,积极发挥行业影响力、传播力优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实现科普教育。

  关注民生问题,发挥行业优势满足人民需求。广播电视机构充分运用媒体宣传平台,发挥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广播电视台《向前一步(城市更新系列)》节目以市民和公共领域对话的形式,着重关注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楼房改建、老小区安装电梯和共生街区改造四个问题,通过各方主体的沟通与调解,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清明节特别策划节目《在人生的尽头摆渡》采用纪实采访形式,深入殡葬行业一线聆听工作人员的故事与感悟,引导观众了解我国殡葬行业现状,提升生命意识、感悟生命价值。

  发挥科普功能,营造全民教育氛围。一批科普教育类节目内容亮眼,对于宣传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特别节目《海洋公开课》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传播效果,邀请行业专家、志愿者展示我国海洋学界科研前沿动态和成果,阐释海洋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效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的通识教育。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打造“岛屿+书屋”阅读场景,邀请名家带领观众感悟文学魅力,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珠海广播电视台则关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在广播剧《朱小海的安全日记》中将大量实际案例改编为故事剧情,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少年儿童逐步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四、积极应用新科技,创新表达做优传播

  广电行业积极拓展创新思维,丰富节目表现形式,不断推出更加多元化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技赋能,优化观赏体验。多档节目在制作环节引入科技拓宽节目场景、优化观赏体验,实现节目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广泛传播。山东广播电视台文化节目《戏宇宙(第二季)》运用XR虚拟拍摄、动作捕捉等新技术打造虚拟主持人优小梦和“虚拟+现实”舞台,实现戏曲元素、戏曲精神的全新表达与传播。

  北京广播电视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这场青春值得骄傲》融入AI绘画、AI文本生成、AI语音等生产力技术使表达形式新颖活泼,如利用AI绘画展现王亚平见过的太空晚霞、撰写广播剧剧本等,以生动的文艺形式传递二十大精神内涵。

  

  模式创新,丰富节目形式。节目环节设置、表现形式的创新赋予作品更好的可看性,优化节目内容的表达。河北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妙不可言》设置短视频征集、知识竞答和公益捐赠等多元节目环节,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生活服务、历史故事、家国情怀等丰厚文化内容,以创新表达论述文化命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米食大会》采用“真人秀+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旅游+文化+美食+体验+思索”慢综艺形式,邀请不同领域嘉宾组成“米食寻味团”走访六个省份,带领观众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领悟乡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媒体融合,拓宽传播渠道。全媒体传播渠道助力节目广泛传播,向国内外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河南广播电视台《豫见·非遗》围绕区域非遗名片拍摄10期短视频节目,依托“竖屏+艺术”方式推介河南IP。四川广播电视台专题节目《熊猫观察》从数字大熊猫的视角介绍四川历史文化、热点故事以及国际活动,通过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矩阵及国际传播渠道协同发力,截至9月初,#四川卫视熊猫观察#融合传播话题总阅读量达7亿+,10期直播收看在线人数累计达600万+,已覆盖40多个国家,海外传播触达20亿+人次。广西广播电视台《新民歌大会》以“融媒体短视频+音乐综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式,对传统民歌进行潮改,探索出联动新媒体移动端和电视大屏端的民歌跨媒介融合传播新路径。


原文链接:http://gbdsj.gxzf.gov.cn/wzk/xyfx/t1726666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