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是编织,是交错的针法;织是组织,是人与人的联结,也是这些联结交错而成的网。近日于苏州河畔的华院小区邻聚荟揭幕的“织——河边居所艺术项目·华院社艺营地展”,由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与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主办,呈现“河边居所——粟上海·华阳路街道艺术项目”中社区居民与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创作成果。
近两年来,依托市区重大工程,华阳路街道辖区内焕然一新。2021年,“一江一河”苏河华政湾步道贯通开放,“一带十点”景致宜人;2022年,中山公园万航渡路围墙打开,“六个百年”底蕴深厚。这一城市改革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环境,更为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在上海安居,绕不过一条黄浦江和一条苏州河,而从西向东的苏州河周边又散布着大大小小,或新或老的社区和居所。作为社区艺术计划的“粟上海”一直关心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关心着每个居民在这里的个人经验,他们彼此形成的关系,以及随着关系不断累积叠加而成的社区。因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刘海粟美术馆与华阳路街道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街道和社区内“艺术+自治”新尝试。这种治理理念不仅令人们的需求和向往得到充分回应,更将每一位普通居民视作城市的真正主人,激发了居民的智慧和力量,调动起人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这一年的社区工作中,粟上海·河边居所通过“华院夜校”项目邀请小区里的老中青三代,在插画师阿咸的指导下创作自己的社区豆本;通过河边艺术地图邀请周边社区里的伙伴与艺术教育团队“小艺圃”一同在苏州河畔漫游,用一次性相机里的胶片记录下自己的苏河心路;还邀请艺术家头爷爷与设计师厉致谦深入社区,与居民一同讨论,参与社区标识设计与楼道微更新,打造楼道美术馆等自治阵地,为家庭美育和社区文化赋能,共同培养自治特色项目,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展览以“织”为题,是希望分享对艺术在社区的理解:艺术如织。这个展览以“构建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美术馆”为核心理念,颠覆了传统美术馆的边界,将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开放“展厅”。居民有机会根据社区独特特色和个人文化需求,自主策划,塑造独一无二、贴近自己“家门口”的艺术体验。此次展览特别注重分享艺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成就,同时期望通过这一实践,深入探索在全民美育与居民自治背景下,将艺术融入社区的新途径。而“织”这个词汇则承载着主办方对艺术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期望,希望艺术能够像为了过冬而“结绒线”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qfc/20231219/318d6ac829f04b39b723126011633dc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