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未来电视”战略部署提出以来,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在近期举办的CCBN2023期间,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在主题报告会上再次对“未来电视”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展会还举办了未来电视峰会,对“未来电视”作了深入的描述、探讨和展望。未来电视,不止于电视。本文总结相关观点,梳理形成有关“未来电视”的发展观察。
一、 “未来电视”是什么?
“未来电视”代表着视听的未来发展图景,是事关广电视听未来发展的行业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构建现代化大视听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未来电视”首次提出于2022年7月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中工作推进会上,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在今年初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乐玉成代表广电总局党组对推动“未来电视”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
在当前媒介和技术环境下,“电视”早已不单指电视机,而是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等泛内容与服务的总称。“未来电视”即是指面向未来的泛视听内容、服务、技术等方面总称,涵盖了视听行业的内容、分发、交互、安全等多个领域,也将以视听作为生产要素催化、驱动、融合多个行业,是生产组织方式、传播服务方式、监管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塑。“未来电视”的发展愿景是面向2035年,以高品质视听内容服务为切入口,通过构建新一代开放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更融合的网络、实现更便捷的交互、提供更多态的内容、更精准的供给、更沉浸的体验和更智慧的服务。
二、“未来电视”有哪些特征?
从用户角度看,“未来电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六化”,即“频道定制化、呈现多样化、视听沉浸化、服务智慧化、交互人性化、网络无感化”。以“六化”为引领,广电发展将开拓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生产传播角度看,“未来电视”还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行业数据治理,资源优化配置等多种机制配合,聚合协同智能的内容生产能力和高效智慧的内容传播能力。未来内容生产将进一步向云端迁移,联网迈入AI辅助生产阶段,个人定制化和产业端内容数量将指数级增长,视听也将继续从文娱向工业、民生、安全等多领域拓展,推动视听及相关行业降本提质增效。
三、“未来电视”处于什么阶段?有哪些服务场景?有哪些实际应用?
目前“未来电视”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系统上下、行业内外的认识和理解正在不断深化,但未来电视的形态已经萌芽,在部分场景得到初步应用。根据不同的服务内涵及其支撑技术特点,“未来电视”的服务场景可分为高品质视听服务、泛视听服务和数智化信息服务三大类。
“未来电视”的一个重要赋能方式就是通过运用新技术,视听创作生产的质量、效率程度不断提升。当前,不少视听机构已经建立了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智化内容生成和分发体系,实现智能创作、智慧运营、精准分发。如TTS(Text To Speech)技术助力多地应急广播实现快速智能播报紧急消息,TTV(Text to Video)技术具备摘要提取、脚本改写、素材检索及智能匹配、内容情绪还原等能力;AI手语主播在新闻报道以及大型活动、赛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且理解度不断提升;河南台、爱奇艺、北京星光视听产业基地等均建设了虚拟拍摄空间,已应用于节目录制、影视剧拍摄等场景;多家广电网络公司基于广电云、网、端基础设施,通过“设备+平台+服务+协议”,构建家庭网络智能连接和设备智能互联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娱乐、健康、安防等功能;华数的智能推荐频道显著提升了内容曝光率和用户使用时长。
四、“未来电视”技术体系是怎样的?需要哪些关键技术支撑?
“未来电视”的技术体系包含业务层、能力层、数据层和设施层。位于最上层的业务层是视听产业链上下游各类视听文娱数字生活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业务主体为用户和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能力层是视听内容生产、覆盖、传播融合服务网络分发呈现交互安全监管各个领域支撑业务实现所需关键能力为业务的创新和迭代提供基础支撑。数据层所提供的数据要素在支撑能力层中各关键技术发挥作用产生业务数据,并提供数据流动的驱动力,同时通过对内容数据行为数据、消费数据、终端数据用户数据等多源多维信息的融合分析调度协同设施层和能力层共同支撑生态层优化业务、挖掘价值。位于最底层的设施层主要完成对算力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呈现装备等基础IT能力的整合和调配。这些关键技术也可分解为共性基础性、内容生产、服务集成、网络分发、内容呈现、用户交互以及安全与监管七个方面。
近两年,支撑“未来电视”发展的网络通信、算力、生成式AI、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网络技术方面,进入到“5G—Advanced”和IPv6+的主导期和AIGC预热期,卫星技术持续融合拓展,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规模应用,为通信与广电及计算技术融合增添新动能。算力方面,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部署和“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向算力协同网络发展,在国防军事、基础科研、互联网、金融、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人工智能方面,大模型进入爆发期,生成式AI持续落地,将推动增强视听行业的生产制作能力、融合服务能力、用户交互能力,并深刻改变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交互方式。从发展现状看,文字生成领域,基于语言大模型的开发者和应用生态已基本形成;图片生成领域,基于扩散模型的技术发展迅猛,C端应用持续涌现;视频及3D生成领域,已有实验性成果,部分产品处于原型阶段,是未来的重点方向。虚拟现实(VR,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方面,华为、爱奇艺、字节跳动子公司PICO等多家公司均发布或升级其智能化穿戴设备。工信部、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有望拉动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显示技术方面,MicroLED(微米发光二极管)技术日益成熟,具有低材料成本、超高对比度、超宽视角等优势,在大型显示器、商用显示器、车用显示器、车载软性面板、穿戴显示器、AR/VR微显示器等场景逐步落地。
五、“未来电视”技术如何发展演进?
回顾视听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电视的外形终端由显像管构成的笨重正方体向更加轻薄的液晶电视机方向发展,传输方式由模拟信号向数字化、无线化方向发展,并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等电子媒介技术深刻交融。视听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技术综合体,走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沿,视听内容创作、终端呈现和交互,以及网络的融合、算力的云边端协同,都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持续升级迭代。
以五年为期展望,未来五年,需要实现视听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推动专业级内容生产工具走向云化、IP化,推动超高清视频、VR视频、沉浸式视频、互动视频等“高新视频”逐渐走向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大视听”内容和服务的生产、分发、呈现等更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还要推动5G与广电网络融合,实现更轻松的设备互联,支撑更加丰富的场景应用。
未来十年,需要构建更多的数据、网络新型基础设施,推动视听内容形态从二维转向三维,推动观看视角自由度由3DoF转向6DoF,提升身临其境的视听临场交互,推动视听终端变为人性化智能助手等。
未来十五年及更远的将来,应聚焦更专业、更引领性的技术和服务。随着智媒互联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完善,推动Web3.0透明服务网络支持下的实现视听服务去平台化;推动更加丰富的感官呈现得以实现,视听内容能够呈现嗅觉、味觉、触觉等视听以外的感官体验;基于更加多样的呈现和交互,推动电视成为未来“元宇宙”的入口。
六、国际上“未来电视”是什么样的?
视听产业已经跃升为全球文化产业战略高地,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提速,市场规模、用户数量、企业数量持续扩大,各国的传媒和技术公司都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研发。如用户领域,Newsbridge公司推出生成式AI索引技术“MXT-1”,AI-Media公司推出基于自动语音识别技术的实时字幕,以色列Yes公司推出用户体验管理器;制作领域,欧洲Sky公司正使用基于AI的自动化技术制作体育集锦包,韩国三星集团正利用大型视频墙技术开展虚拟制作,日本广播协会(NHK)开展自由视角拍摄技术的研究;分发领域,意大利Rai Way公司近期在进行首次5G广播试验,巴西Globo公司在DTT内实现HDR-10bit画质直播,美国辛克莱广播集团成功完成了下一代广播(ATSC 3.0)的现场车载演示,ATSC3.0标准支持的NextGen TV服务已覆盖超过60%的美国人群。
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局第六研究组(ITU-R SG6)近期审议通过的报告《未来广播电视框架》,探讨了视听行业的未来用户体验、未来媒体制作、未来节目分发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报告认为,当今世界消费需求的迭代加速了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连接世界的持续构建,日益成为视听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正在深刻改变广播电视用户期望和喜好,传统广播电视的概念正在被重新改写,并通过泛在网络和智能设备实现与游戏、流媒体等内容服务的相互融合。
报告聚焦地面广播电视的演进,将未来用户体验分为七类:一是集体体验,这也是广播电视诞生以来带给用户最初的体验,虽然现在个人媒体消费者趋势越来越强,但是还有很多人喜欢与家人和朋友一起观看和收听节目。二是根据用户个性化数据的预测实现的个性化体验。三是泛在媒体消费体验,用户在任何地方可以享受广播电视内容和个人媒体的消费服务。四是基于自然交互和情景感知技术的数字助手和环境计算生态技术体验。五是具有普遍可及性的无障碍体验,自动语言翻译、人工智能辅助字幕、自动手语播报服务都属于这一类体验。六是高自由度和多样化的沉浸式体验。七是AR云、嵌入式芯片、脑机接口等技术带来的数实融合体验。
未来媒体制作分为软件化制作、虚拟化制作、云制作、复杂媒体制作、数据驱动制作、自动化制作、沉浸式和无障碍媒体制作、可持续制作八类。未来节目分发则是从广播电视业务的频谱、全球业务平台、综合广播宽带系统、未来分发趋势、由用户驱动的分发趋势、新分发系统的基础设施变化、新分发系统的覆盖要求等七方面作了陈述。
七、“未来电视”存在哪些风险、挑战?
推动“未来电视”发展关键是以技术变革驱动全行业焕发新生,但当前视听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难点。一是视听关键领域研发和应用能力不足,在CMOS、GPU、视听制作软件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环节,研发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各级各类云网、媒资、数据等技术资源较为分散,整体利用率和效能不高。特别是数据作为核心要素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影响数字化转型和治理能力升级。三是广播电视的部分服务滞后用户需求,新频道、新业务吸引力不足。四是安全形势更为复杂严峻,数据、身份、隐私、内容、金融、炒作等风险隐患交织,影响入局者、投资者、消费者信心。五是新业态存在“规则”真空,比如生成式AI可能引发的“机器伤人”、内容生态安全、版权归属等问题。
八、怎样才能加快实现“未来电视”?
未来广播电视不会消亡,而会越做越大。在未来电视峰会上,广电总局科技司指出,谋划和推动“未来电视”发展,需要强化互联互通共享能力,建设大协同体系;需要强化综合精准高效能力,打造大服务体系;需要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能力,构筑大生态体系;需要强化自主实时预防能力,夯实大安全体系。这些工作涵盖了科技攻关、产业支撑、生态建设、行业治理、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涉及全链条和较长时间的跨度。这是一项面向未来10-15年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布局与局部突破之间的关系。
实现“未来电视”的发展愿景,既不能急,以为可以超越现实,一步建成“未来电视”的供给体系和生态体系,一步实现行业的革命性重塑;也不能等,必须在对“未来电视”进行系统性构划的基础上蹄疾步稳把很多基础性工作先做起来。
全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未来电视”内涵外延和推进路径研究,系统研究适应未来媒体新形态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现阶段应重点在夯实行业技术基实,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上用功发力。从今年开始,广电总局科技司将有组织、有重点、步骤地开展“未来电视”试验试点,突破“未来电视”技术瓶颈和发展短板,探索“未来电视”场景生态和实现路径,为推动“未来电视”行稳致远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3/4/28/art_69985_108794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