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早期“野蛮生长”局面加速进入全面提质期,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新形态新业态。日前,“微短剧精品创作与文化传播论坛”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期间举办。微短剧创作头部机构、行业协会、高校学者、媒体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如何推动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发布研究报告、支招爆款创作、展望未来趋势。
创作新:整体提质增量,现实题材成主流
强化扶持引导,行业迸发巨大发展活力。2022年12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强网络微短剧准入备案、规划引导、内容审核等十个方面的管理举措,推动网络微短剧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2022年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上升至近2800部。2023年1-7月在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登记且符合重点网络影视剧上线备案通过片目中,网络微短剧共计1299部,29488集。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B站五大平台全年首播重点微短剧数量276部,而2023年1-7月五大平台首播重点微短剧数量就已达到 297部,发展势头迅猛。
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微短剧以快节奏、高密度、强情绪的叙事特点著称,近年以来更加注重现实题材创作,从描写生活细节入手,追求与受众同频共鸣。据论坛嘉宾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1-7月微短剧上线题材中,都市题材共230部,占比46%,古装剧为90部,占比20%,悬疑剧45部,占比9%,此外,还拓展到乡村、青春、职场等题材,说明现实题材已经渐成创作主流。如《我是名角儿》将京剧经典与现代剧情相结合,以网络微短剧为载体,使受众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感触京剧魅力,以高效高质的传播方式为普通人展现出京剧传承的意义。女性题材微短剧《二十九》,邀请专业演员主演,正片播放量破8亿,豆瓣评分8.1分。总的来看,微短剧整体艺术质量在不断提升。
微短剧形态业态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微短剧正在成为各种高新技术的试水场景,特别是近年来微短剧创作更加凸显“艺术+技术”的发展方向,积极运用4K、AIGC、VR、AR、数字人等新技术,强化多视角、互动感,虚拟性等新兴业态特点。如《步天歌》是国内首部博物馆题材虚拟短剧,以《步天歌》和北宋天文图为灵感来源,广泛应用AIGC软件辅助制作出各类美术造型,打造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博物馆虚拟数字空间,构建出极具吸引力与艺术性的虚拟现实场景内容。此外,随着长短剧加快融合,微短剧在形态上充分吸收长视频的优势,也发挥短视频独有的长处,内容形态逐渐呈现5分钟以内、24集左右为主。这表明微短剧内容形态正在不断调整优化,更为注重内容品质提升,短剧向场景化、沉浸式和交互性转型。
行业发展新:平台加大扶持力度,商业模式迭代更新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10.12亿,首次突破十亿。2018-2022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12亿,用户使用率从78.2%增长至94.8%。微短剧作为伴随短视频而生的新业态,在政策、市场、技术的加持下,展现蓬勃的活力和广阔的前景,呈现新的发展特点。
一是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平台对内容市场提升杠杆作用更加明显。2023年5月,广电总局出台网剧播出上线新规,2023年6月1日以后网络微短剧,需采取许可证全覆盖的管理办法,依法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后方可播出,进一步提升了微短剧水准,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各大互联网平台坚守社会责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自2020年,网络视频平台先后布局自己的微短剧赛道,目前头部S级微短剧投资平均水平已经达300万元以上。在长视频平台热播的其他短剧的出品方以及联合出品方均保持在3-5家,多方联合出品的模式促使微短剧制作模式呈现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特别是当前平台的分账模式已经由以往的“按有效播放量”结算到当前按“时长分成+会员拉新”奖励。整体看,头部作品分账模式越来越差异化,即好的内容将越来越受欢迎,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而不好的内容则会愈加“贫瘠”,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二是不断开拓新商业路径。微短剧行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代表,拥有丰富的产业链。在广告方面,既有前期植入,也有后期植入;IP衍生品开发方面,包括剧目授权、角色合作、衍生产品开发,比如开展剧中剧、番外剧、衍生剧;宣传推广方面,宣发话题营销、平台推流、会员购买、付费打赏。此外,还有电商直播、影游联动等模式。陕文投艺达影视的嘉宾介绍,其机构创作的《大唐小吃货》融合了喜剧、美食、甜宠、悬疑等流行元素,付费点播结束之后,播放量仍然稳定保持在可观的量级,该剧分账金额突破1000万元。《举杯畅饮的姐姐们》在品牌与内容的绑定上,联动站外营销,深度体现短剧的“广告内容化”。
未来如何打造爆款微短剧?
当前,随着微短剧发展展现出来的良好前景,吸引更多主体融入这一赛道。不仅有传统的长短视频和MCN机构,传统广播电视台及所属新媒体、艺人经纪团队、IP内容版权商、广告商、衍生产品开发商等纷纷入局微短剧市场,可能带来泥沙俱下现象,目前已经出现了打“擦边球”、刻意营造奇观和爽感、创作同质化、备案多完片少等问题。未来,微短剧如何守正创新,创作出有意思也有意义的爆款?各创作机构也带来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微短剧创作机构冬漫社负责人介绍,该机构的受众定位为30+女性,创作的初衷是让没有话语权的“她”群体被看见,让她们的情感需要被看见。该机构的一大特色是编剧主要为30+以上的女编剧,就是因为她们对生活有较深刻理解,能刻画生动的人物,写出有观察的生活细节。2020年以来,该机构接连创作出了《女人的复仇》《错嫁新娘》《女人的重生》等平均播放量超4亿的爆款短剧,其中,《致命主妇》在优酷上线一个月,就拿到1000万元分账票房。有女性观众因为看到她们的作品而选择走上经济独立、重新收获人生的道路,说明好的微短剧对观众带来正向的价值影响。
二是要遵循微短剧创作规律。微短剧有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规律,不能把长剧创作的经验套搬到微短剧创作中来。论坛嘉宾认为,在小屏上的表现力是第一位的,要发挥小屏美学的优势,多用近景和特写,而不是宏大感和大全景。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精打细算”,不能盲目追求长剧创作的大制作,而是要精准预算、精准选角、精准宣发。还要明确创作类型,类型可以相互融合,但是不能在各种类型上变来变去,失去焦点,流失观众。
三是要强化产品思维。论坛嘉宾认为,做爆款微短剧的秘诀是既要有作品思维,确保更高维度的视角和主题意义,同时也要有产品思维,做好后续的营销推广和品牌运营。在当下“大数据+算法规则”的媒体背景下,更需要有清晰的用户定位,做好用户调研,设置目标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对用户的极致共情。此外,需要进一步拓展商业模式,比如在《大唐小吃货》第二季创作时,就已经为与当地旅游景区、餐饮品牌合作等预留了接口,并设计了打造院线电影、纪录片、衍生剧的规划。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接下来,微短剧创作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发挥微短剧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记录时代发展变化,做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gbdsj.nmg.gov.cn/ywdt/gdj_hydt/202308/t20230828_23678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