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津博物馆的原创展览“缥缃琳琅”──天津博物馆藏古籍珍品展亮相该馆五楼展厅,此展是天博成立以来首个依托馆藏古籍文献举办的专题展览。
三个部分呈现古籍文化盛宴
今年适逢天博成立105周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博古籍藏品种类丰富,达5.3万部。这些古籍至精至美,兼具版本文献、学术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
展览遴选馆藏100余件古籍珍品,多数古籍属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分为“载籍荟萃”“斯文在兹”“薪火相传”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馆藏古籍的分类展示,让观众了解古籍都包含哪些内容。第二部分展示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从手写转向印刷,从卷轴装发展为线装,中华古籍在漫长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典籍文化。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尊崇读书、珍视典籍的传统文化,并介绍古籍保护工作。策展人杨晓辉告诉记者:“展览精心挑选了馆藏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的古代版本,以及富有天津特色的乡邦文献等,为观众带来难得一见的古籍类文化盛宴。”
馆藏珍贵善本首次震撼亮相
展厅内的古籍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期待观众品阅。明万历刻本《本草纲目》是一件重量级文物,集中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显示了当时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内容丰富而系统。此书撰于1552年至1578年,稿凡三易,此次展出的万历年间刻本是接近成书时间的早期版本。
展厅内的另一件文物明万历四色套印本的《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杨晓辉说:“明代流传《世说新语》版本众多,而展出的这部四色套印版正是前述湖州套印的典型作品。该书刷印时需要雕四块印版,经过四道刷印完成,成本颇高,除正文黑色外,标点红点,又杂蓝点,蓝笔为刘辰翁,朱笔为王世懋,黄笔为刘应登,三家批点,一目了然,精美异常。”
天津地方文献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水西庄是天津最著名的私家文化园林,兴盛于清代中期,一时成为运河南北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乾隆皇帝曾四次驻跸。水西庄的主人是查氏家族,创建和经营者是盐商查日乾及其长子查为仁、次子查为义和查礼等。查氏父子全力结交和招待天下的文人及书画家,大批文人聚集在水西庄。查为仁的名气很大,他与厉鄂合笺的《绝妙好词笺》被收入《四库全书》,还有《蔗塘未定稿》等作品传世。以上两种古籍,均在本展中展出。其中,清乾隆八年刻《蔗塘未定稿》写刻本,是乾隆时期精写刻本的代表之一,其笔法刀工,风神绝世。杨晓辉说:“查氏的园亭曾经聚集了许多名士,成为类似于文艺沙龙的地方,这是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如今,水西庄早已不在,几部精刻书便成了当年文人墨客风流儒雅的见证。”
丰富活动提升观众观展体验
为了给观众更好的体验,展厅中安装了互动装置,观众在进入展厅时得到不同的随机提示,然后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并且在答案揭晓后,带走属于自己的独特纪念品。
展厅内特别设置了私塾场景,通过室内布景陈列,复原桌椅条案、孔子画像、纸、笔等元素,重现私塾教学场景,观众可在此处“打卡”,体验古代儒生的学习场景。
昨日,天博宣教老师给梅江中学九年二班学生上了一堂“感受传统技艺──古风线装书”课程,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体会了中华传统典籍文化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309/t20230901_63928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