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行_文博资讯_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06-18     来源: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论坛1.jpg

    “虽然各个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但保护好祖先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大家共同的诉求。”6月8日在沪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各国的多位专家表示:源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非遗,凝结了时代文明和智慧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和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保护非遗需要共同努力,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或组织可以承担这一职责”,加强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视域,非遗保护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非遗保护仍旧是一个新的概念。”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正式确定了非遗的概念及内涵,截至目前共有181个缔约国。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非遗概念从无到有到广为人知的20年间,我国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万余项。其中,43个项目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大力发掘非遗资源的同时,中国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理念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以非遗减贫实践为例,立足国情,发挥传统工艺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区、群体和个人实现生产性就业、创收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利用文化资源开展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支持各地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2022年“非遗购物节”覆盖334个脱贫县的1480余家非遗店铺,销售额超16亿元。

  论坛2.jpg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非遗都是创新、创业和创造力的灵感来源。日本第十一代大樋长左卫门、著名陶艺家大樋年雄举例,举办六届的LOEWE罗意威手工艺奖以竞赛的方式,不断从世界各国寻找基于传统技法创造的原创性现代手工艺品。旗下拥有多个品牌的跨国奢侈品集团LVMH,也源源不断地从传统的手工制作经验汲取灵感,构建出全新设计。而我国的中医针灸、藏医药等申遗成功,本身就是在为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的见证。

    “虽然已经取得了进展,但非遗的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夏泽翰透露,在研究2003年《公约》清单中列举的内容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九类46项危害。实践和传承的削弱、文化全球化、新产品和新技术、保护对象的丧失、经济压力、环境退化、去背景化、人口问题和消极态度等都对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的继续存在构成了重大威胁。

    “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保护意识,并制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夏泽翰表示,目前,全球140个国家676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约有10%是由两个以上的缔约国联合申报,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这为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了可能。

    周庆富指出,“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既要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要吸收外来好的做法。比如,日本的造纸、建筑技艺很多都是中国传入的,但是他们在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法国的针对文化遗产和非遗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方式,以及其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全面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也值得学习。

    在跨区域合作上,上海努力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以6月9日起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为例,展览以“四海共芳菲”为主题,汇聚了波兰、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伊朗等26个国家的150余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作品参展。其中,不少国家的国宝级艺术家作品首次亮相。而过去的12届,在这一文化交流平台亮相过的工艺大师接近2000位,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专家表示,非遗并不是古老、陈旧的文化,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样化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能有效提升社会活力、韧性和凝聚力,甚至弥合分歧、促进和谐,为新出现的全球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如何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发挥非遗的价值与功能,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大家携手共进。

  论坛3.jpg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30613/b62203b38199441aa4417f8d886ea2e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