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下半年第一场重磅大展——“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近日正式开幕。
说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人会想到人首翼牛像、梵高的静物画、源自中国的瓷器或是每年5月以一场盛大时尚聚会MET Gala启幕的时装主题展。但此次与浦东美术馆合作的展览,带来的却是国内观众相对不那么熟悉的大洋洲艺术。
曾有业内人士坦言,从文物艺术品展览到音乐戏剧演出,国内观众更偏爱欧洲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不少主办方也更愿意引进这样的文化产品。浦东美术馆此次展览,或许能让观众从另一扇窗户观察世界的丰富多彩。
国内观众更偏爱欧洲艺术?
国内观众偏爱欧洲艺术有迹可循。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上海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吸引了逾42万观众参观,创下国内博物馆收费展览观展人数纪录。随后东一美术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开幕,宝龙美术馆“西方人物绘画400年”正在展出。
舞台演出方面同样如此。近期备受关注的演出非中文版《剧院魅影》莫属,而法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即将上演,票已迅速售罄。
即使同为欧洲艺术,国内观众也有偏好。“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上,人气最旺非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莫属,策展初期中方团队就坚持希望展出梵高的作品,最好是拥有高知名度的《向日葵》,后因其刚刚结束巡展未能如愿。而2021年,《日出·印象》在上海展出不到三个月,“莫奈和印象派大师展”接踵而来。有策展者曾表示,国内观众对印象派比较熟悉和喜爱,“引进名作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长草地与蝴蝶》吸引众多观众(摄影:赖鑫琳)
“这些作品曾经出现在教科书中,知名画家在历史中也曾被反复提及。”曾三次参观上博“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市民陆祁表示,虽然自己“对艺术一窍不通”,但听到拉斐尔、伦勃朗、梵高这样的名字,也一定会去看。“他们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学习了解的世界历史,是以欧洲为主线串联的,当代的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也多是受欧洲影响。”
另一位文博爱好者胡先生则将这样的偏爱归纳为“看得懂”。“欧洲古典艺术大多是具象的,比如油画里的人物、花草,即使不了解背景故事,也能看画得像不像、神情是否自然、比例符不符合现实。”
足不出“沪”看到更丰富的世界
“除了中国自己的文物,国内观众更偏爱欧洲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可世界上还有许多精彩的文明,我们同样应该关注。”不久之前,有业内人士提出,国内引进的展览、演出以欧美内容为主,即使在上海这一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城市,对其他文明高品质的展陈演出还不够多。来自新西兰三位毛利艺术家现场演出的视频引起喜欢音乐的参观者陈斐注意,“比如音乐,别说大洋洲、南美洲或者非洲,就连北欧的音乐,我也只有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欣赏到。”
此次浦东美术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合作的大洋洲艺术收藏,为观众打开了解世界的又一扇窗。胡先生对一件所罗门群岛的胸饰印象深刻:圆形白色的砗磲底上,以海龟壳镂空雕刻出图案,从事创意设计工作的他曾一再在时装和家居产品中见过类似设计。
是鱼?是鸟?还是宇宙?
“我以为海龟壳雕刻的是一条鱼,镂空部分是鱼鳞,还赞叹这样的抽象设计十分精细。”然而通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洋洲艺术策展人玛雅·努库解释,胡先生了解到这一图案并不是一条鱼:分叉的底部是翱翔的军舰鸟,以强大的攻击力受到当地人尊崇;被误以为鱼鳞的则是一条条跃起的海豚。小小一件饰品,展现的是当地居民眼中的天空、海洋和陆地,是他们眼中朴素的宇宙。
“看来是我格局太小。”胡先生感叹,“我们现在很多文化活动总是奉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为经典,但世界那么丰富。比如除中国之外的几大文明古国,如果能有系统的、高品质的展陈,一定会让人大开眼界。”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高品质的展览需要对主题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国内文博机构国际视野正在打开。”
上海的场馆能做点啥?
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例,世界知名博物馆多以收藏和展示世界文明为主,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介绍,大都会博物馆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此次展览能让观众足不出“沪”就看到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大都会博物馆很少在国际上办巡展,此次是在上海首次办展,在中国也只在十年前办过一次展览。”她表示,浦东美术馆不能只聚焦在西方绘画、雕塑这些受中国观众欢迎的文物艺术品上,“艺术是多元的,既有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有观众不了解的。通过展览进行推广,是美术馆的使命和责任。这次展出的大洋洲文明新颖、有趣,对现代艺术有深刻影响,为什么不把它们展示给中国的观众,让国内的观众对世界有更丰富的了解呢?艺术教育、艺术推广不应受到某种思维局限,我们的想法是开放包容的。”
独特的耳部形象让人联想到三星堆青铜像
陆祁对此次展览的兴趣,还在于不同文明的相通性。新喀里多尼亚的一件屋顶装饰,人物头顶锅盖式帽子,两耳硕大,是为了聆听来自先祖的声音,“这让我想到三星堆‘顺风耳’青铜像。”而巴布亚新几内亚硕大的四足宴会用碗,又让他联想起商周时代的青铜大鼎。
据了解,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互鉴,未来将出现在上海的展览中。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就曾表示,未来举办对话世界的展览,除引进海外馆藏,还会选择上博自己馆藏和国内其他博物馆展品同时展出,“是一种对话而不仅是聆听”。
步出浦东美术馆,“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的巨幅海报与“时间的轮廓”并列。胡先生感慨,观众可以在上海欣赏到更多元丰富的展览。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qfc/20230606/80cb5c4e16d34fb8b9b7b797d4bb0c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