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
连日来,在天津博物馆展出的“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和数字成果展”首次揭示了长城的多项“秘密”,并利用科技手段多元、立体展示长城原始风貌,吸引了大批观众沉浸式感受长城之美。
揭示长城多项“秘密”
在展览现场,观众用手机扫码,下载“发现长城”增强现实(AR)观展App,就可以沉浸式体验长城田野调查录制的珍贵视频,近距离观看出没于长城上的野生动物;通过沉浸式多媒体五面屏,还可以直观感受长城的风貌,仿佛身临其境……
“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展览浓缩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自2003年以来20年长城体系研究与5500公里长城数字化工作成果的精华,汇聚各省、市、自治区长城遗产资源,以实景照片、测绘图纸、长城文物、实体模型、沉浸式多媒体等多种媒介将长城“搬下山”,在博物馆中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让长城遗产的成就、内涵、价值、精神鲜活起来。
该展览首次揭示长城的多项“秘密”,呈现不为人所知的蒙尘历史;首次统计多项“长城建筑之最”,解答人们长久以来的疑问,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李哲介绍:“我们用实景三维模型再现长城原貌,也在数据中总结出许多长城之最,比如哪里的建筑最大、哪里的坡度最陡。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城现存最陡的墙体是在哪一段,前五名都在哪儿。我们通过统计还发现,长城墙体最陡的前五名都集中在很短的一段距离内,其中10米内平均最陡坡度72度,30米内最陡坡度64度。一般楼梯的坡度是30度,泰山十八盘的坡度在45度以上,72度的坡度之陡峭难以想象,只能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上去。为什么在很短的一段长城内会形成这种现象,我们在展览中也有解读。”
除了多项“之最”,展览还向观众展示了更加“多面”的长城。“很多人觉得长城的色彩是单一的青灰色,但实际上中国长城是有色彩的。”李哲说,“中国长城的‘色彩分布图’也在展览中首次呈现。我们展示了长城红色、蓝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石头样本,是从新疆到辽宁数千公里绵延的长城上采集而来。在这些‘彩色长城’中,有的还是由于生物附生导致的色彩呈现,比如我们发现了一段金色的长城,拍摄时不明白原因,贴近观察才发现是一种‘丽石黄衣’的地衣覆盖,造就了这一段独特的金色长城。”
多媒体展示还原历史
展览中,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长城防御体系的宏大和规划的缜密,可以探求各级城池、各地烽燧驿站网络如何运行,发现长城其实不仅是“一道墙”,而且是由许多个子系统组成的防御体系,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广域疆土上的“巨系统”。
翔实的图文数据和多媒体互动体验让许多观众观展后大受震撼。天津大学学生孙肃说:“展览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长城宏大的防御体系、开放包容和长城之最系列让人震惊,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历史细节,让历史栩栩如生浮现在眼前。我还通过展览了解到许多长城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每一栋敌楼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每一座暗门都隐藏着古时能工巧匠的卫国奇谋。”
展览一并展出了天津大学在长城全线数字采集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调研装备,以及多学科合作对长城病害进行监测、分析利用的技术手段和获得的初步成果。李哲表示:“通过认识这些装备,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5500公里的长城是如何还原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很多长城遗迹隐藏在崇山峻岭中,可达性比较弱,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与大量使用这些户外装备密不可分。”
此外,天津长城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展览通过图片还原的方式首次直观呈现天津长城墙体的保存现状全貌。李哲说:“过一段时间,我们会针对沉浸式体验设备和软件增添更多展示内容,包括从飞行视角──飞越天津长城的视频,展现长城天津段40公里最精华的部分。我们会不断更新展陈内容,让观众在每次观展中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302/t20230208_60989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