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精心筹备,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近日正式对公众开放。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串起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一部浓缩版近代欧洲绘画史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这里,可以细品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普桑、克劳德、凡·代克,伦勃朗、卡纳莱托、康斯特布尔、透纳、塞尚、高更、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大师杰作;徜徉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样式主义、巴洛克、荷兰画派、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艺术流派;还能感受四百年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再现世界的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变。
最强欧洲艺术阵容,展示不同流派画作的差异与特点
步入展厅,迎接观众的第一幅画作是安托内罗·达·梅西那的《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这位早期文艺复兴大师擅长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和捕捉影调色彩的微妙变化,他以高超的技艺再现书房中的各种事物以及各自不同的质地。“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单个人物造型和画面的空间问题,都得到开创性地解决,即怎么把一个人物画得浑圆立体、有呼吸有质感,如何把握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万木春介绍,绘画艺术在欧洲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人所熟悉的欧洲绘画传统,兴起于15-16世纪的意大利及欧洲北方。这一时期,绘画开始从手艺转变为艺术,呈现勃勃生机。
其中,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诞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波提切利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重视线条和结构;另一个是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崇尚自然主义,擅长色彩表达。在本次展览中,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并置陈列,观众可以通过比对,直观体会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次素描和色彩之争。
欧洲北部艺术家们则更多倾向于世俗化的题材,通常着重于描绘细节。比如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有造诣的画家之一扬·戈塞特的《年轻公主》,画中的小女孩大约十岁,穿着一件用数百颗珍珠缝制的昂贵连衣裙,款式可追溯到1530年左右。当时欧洲流行方领的礼服,中间有一个隆起的弧度,混合着金线锦缎的面料边缘镶嵌大量珍珠和宝石,两侧的衣袖夸张而丰满。
中方策展团队负责人表示,展览前三个板块都是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开,第四、五板块则聚焦巴洛克艺术,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是动态的构图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以此次展出的卡拉瓦乔《被蜥蜴咬伤的男孩》为例,画面中,一位年轻秀气的卷发少年刚被蜥蜴咬了一口,在惊讶中向后退缩,画作对动态瞬间的捕捉十分精准到位。这种“卡拉瓦乔式”艺术革新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而作为17世纪欧洲北部的杰出画家,伦勃朗发掘了颜料的无限可能性。此次展出的《63岁的自画像》是他1669年去世前几个月所画的三幅自画像之一。
展览第六板块呈现了“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彼时,英国年轻贵族以考访欧洲古迹的“壮游”作为成人前的最后一课。这一风尚催生了卡纳莱托亦真亦幻的风景画,英国收藏家尤其欣赏他笔下的威尼斯风光,常常将他的画作带回家,作为“壮游”的纪念品。此次展出的《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画面上具有古典气息的建筑风格便深受英国游客喜爱,他们回国后甚至以此效仿改建或重建了自己的乡村房屋。
因找不到地平线,梵高《长草地与蝴蝶》曾被上下倒挂
第七板块,马奈的《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塞尚的《画室中的火炉》、雷诺阿的《浴者》、莫奈的《鸢尾花》等教科书上的名作,带人们走进声名赫赫的印象派。印象派画家通常在户外作画,直接面对主题进行创作,记录下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即时而自然的感受。比如,莫奈在晚期时隐居到法国北部的吉维尼,在那里建造一个大型工作室,并培育了拥有200多种鸢尾花的水上花园,它们成为画家晚期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大尺幅画作的灵感来源。
而梵高心中也有一处被他视为“废弃花园”的所在。1889年5月至次年5月,梵高因病入住在法国南部圣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院方允许他在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间,梵高的诸多素描和油画都描绘了一小片人迹罕至的花园。他在一封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了当时正在创作的两件作品,此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长草地与蝴蝶》是其中一幅;另一幅是1890年所作的《圣保罗医院花园中的松树和蒲公英》。《长草地与蝴蝶》很像是后者画面中近处长草地部分的放大局部。梵高采用了印象派短小凌乱的笔触,但是调整了用笔的厚度和长度,从而强调了这片长草地所承载的情感价值。
这是一幅带有抽象意味的作品,几乎找不到地平线,美术馆还因此发生了一件轶事。1965年,一名热爱梵高的15岁女学生在参观时,发现这幅作品上下挂倒了。美术馆员工找出印有该作的明信片来比对,确认了这一事实。原来当天早上,画作曾被取下进行拍摄,而再次上墙时弄反了方向。
展览的最后一个板块留给了18-19世纪的英国本土艺术。从展出的庚斯博罗的《拉尔夫·朔姆贝格博士》、劳伦斯的《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康斯特布尔的《史特拉福磨坊》、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英国艺术以肖像画和风景画最为突出。
“英国国家美术馆位列全球十大美术馆之一,每年接待约600万观众。他们收藏的欧洲绘画杰作,基本在展线上展出,极少在外巡展。这次展览是跨越地域的文明对话,观众足不出沪就能欣赏到最强欧洲艺术阵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透露,建馆70年来,该馆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28个国家超过182家文物艺术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30121/011d0d5889184805bb4c6925bab729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