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假期,天津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和《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充分挖掘本馆特色文旅资源,以丰富多样的展览与活动极大活跃了春节假期文旅市场,吸引八方游客走进博物馆。春节假期,天津博物馆共计接待游客5.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70%,较2019年同期增长27%。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津云等近30家央媒、本市媒体对天津博物馆春节期间的展览、活动进行矩阵式宣传报道。通过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津云等多个媒体客户端和天津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阅读量累计达1200万次,这是继元旦假期之后又迎来兔年“开门红”,整体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文明”的目标。
一、丰富展览让文物“活”起来
春节期间,天津博物馆发挥馆内文博人才优势,多位青年策展人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经过精心策划,在已有展览的基础上,再推出六个各具特色的全新精品展览,使春节期间的展览达到12个,丰富的展览,厚重的文物内涵,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播了天津文物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
“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精选宋元时期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玺印、文房等各类文物逾百件,一二级品等珍贵文物超半数,展览中70%的文物为首次展出。作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范宽《雪景寒林图》真迹时隔五年再次展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持续引发参观热潮。同时,这次精品展创新之处还在展厅中构建了沉浸式宋画艺术数字展区,更为精品展览增添了看点和亮点,颇为引人瞩目。用数字赋能,沉浸式体验,以三面投影的方式,让观众可以现场跟随画面镜头,步入宋画的艺术世界,在“一画一世界”的美好氛围中欢度兔年春节。广大观众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展览,大家不仅欣赏到众多珍贵的文物精品,而且领略到了宋元时期在中华文明史上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峰。
“大展宏‘兔’—癸卯生肖文物展”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展览围绕中华传统生肖纪年中的癸卯兔年策划,将馆藏中含有兔元素的文物尽数展出,传统文化中兔所代表的和美与希望,都在一件件文物中得到生动展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参观。特别是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等央媒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报道,为宣传我市特色文旅资源、拉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馆藏商代墨玉兔形珮等五件珍贵文物在兔年新春也登上了央视纪录片频道《萌兔的奇妙旅程》节目,进一步宣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切实让文物“活”起来。
“咫尺匠心—馆藏雕刻工艺文物精品展”以匠心为题,通过策展人对馆藏雕刻类藏品的研究,精选160余件馆藏精品,涉及竹、木、漆、瓷、玉、石等多种材质,从不同角度解读古代雕刻工艺。使观众既能欣赏古人的巧手雕艺,又能兴会文人墨客雅趣胸襟,传承匠心造物精神,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展览同样吸引了许多市民观看,1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进行了刊发。展览汇聚各省份长城遗产资源,以实景照片、测绘图纸、长城文物、实体模型、沉浸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呈现。展品中既有长城文物,也有多种材料和技法制作的各地长城建筑模型、历史场景复原模型,这些模型全部基于天津大学长城实测数据制作,借助高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此外,“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引进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通过文物的视角,解读大时代下女性婚姻与家庭的逐步文明、教育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并以此为窗口,透视近代中国新旧更迭的时代图景。“衷藏雅尚,海上留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旗袍与女性文化展” 展示的旗袍作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女装,是在新文化运动后,西风东渐带来的新思潮之下应运而生的时装风尚。展现了20世纪以来,女性逐渐走向社会,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服饰着装需求。
二、多彩活动尽显文化魅力
从除夕开始,天津博物馆面向全市少年儿童推出7场主题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广大少年儿童与家长的广泛好评。
除夕当天,迎新年,“福”到家。在老师的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了解了“福”字的演变,进行了福字的赏析,在活动中进行了福字的创意设计,培养了小朋友们的创作能力,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对汉字的认识能力和兴趣。小朋友们写福字,迎新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祥和,希望新年能够福气满满。
大年初一,巧手面塑,玉兔迎新。小朋友们先观赏“兔展”,又体验了非遗传承—天津面塑,通过一双巧手的“揉捏剪拨挑镶嵌”变成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小兔子,用巧手制作的玉兔迎接新春。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小朋友、大朋友、手工爱好者,既可以接触到面塑这项非遗文化,又锻炼了孩子们的手工能力,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
大年初二,心想“柿”成,事事如意。布艺,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民间工艺。活动以布艺和绘画的形式制作暖心的“柿柿如意”,小朋友们的一针一线与一笔一划,将寓意美好的“柿柿如意”带回家,不仅提升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在新春佳节之际增进了亲子关系。
大年初三与初四,小朋友们参观了旗袍展厅,了解了旗袍文化,并用巧手完成了旗袍作品。在融合传统元素和旗袍的服饰特点后,用彩纸和多种材料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绚丽国服。让小朋友们了解到旗袍的特点和形式,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到旗袍服饰的发展。在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让旗袍文化在下一代身上更好的传承。
大年初五与初六的活动围绕“宋元展”中的书画与瓷器展开。初五当天,小朋友们将绢本用拓印的方式再次展现出来,体验了拓印术,感受到作画人的真情实感。了解了拓印的来源,尝试以不同形状的材料进行组合创作拓印画,并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拓印的方法。初六当天,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浮雕技艺的各种制作方法。两项活动不仅提高了小朋友们的手工制作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了审美和创新意识。
三、媒体报道营造浓厚氛围
兔年伊始,为让全市人民度过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新春佳节,经过精心筹备,一系列精品展览和精彩活动,吸引了央媒和我市多家主流媒体的聚焦报道,点赞“博物馆里过大年”,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令到馆观众持续攀升。1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活动丰富多彩 群众喜闻乐见——春节假期文化市场观察》,其中“公共文化场所人气旺”部分对天津博物馆新春推出的“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展进行了介绍。同一天,天津博物馆首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在“欢庆祥和中国年”部分,将天博展出的“兔”元素文物展和观众现场体验传统手工艺天津面塑的活动亮相荧屏。新华社、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等各大主流媒体及时跟踪报道,让全国观众了解博物馆、了解天津。1月25日,天津日报头版《新年俗 博物馆里过大年》,报道了我馆新春展览及活动引发的参观热潮。津云、北方网、今晚报等本地各大报刊媒体连续报道,点赞天博挖掘馆藏资源营造文化年味,“博物馆里过大年”持续升温。
新春佳节前夕,迎新春六大主题展览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预告之初,便在社会上引发了一波关注热潮。其中1月17日开展的“再现高峰——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一经亮相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央媒和津云、北方网、每日新报等本地各大媒体频频刊发文章。1月18日,新华社客户端报道《天津博物馆推出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 超七成文物首展》。同一天,央视新闻客户端刊发《天津博物馆宋元精品文物展开展,<雪景寒林图>真迹展出》,文章发布一经发布,浏览量迅速达到175300余次。中新社、中国新闻网通过视频或图文的形式进行专文报道。中央媒体的关注引发众多媒体的转载,如中工网、澎湃新闻、新浪网、搜狐网等。本地各大媒体如津云、北方网、今晚报、每日新报等则连续发布报道:《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天博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再露真容》《新年贺岁 玉兔迎春 天津博物馆为全市人民奉献文化盛宴》,向全市观众推介天博丰富多彩的展览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兔年20天,多篇幅重磅报道,重点央媒点赞天津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不仅反映了“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老百姓欢度新春的重要选择,也体现出博物馆日益走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公众文化生活必需品的新常态。近些年,“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在博物馆里过大年”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年俗。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空前提升的背后,是天津博物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期待,抓住机遇,顺势而上的努力。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6183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博物馆热”,既是全国博物馆人期盼已久的梦想,也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部门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方向,引导、鼓励博物馆推出更多文化精品。202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天津博物馆建馆105周年,全馆工作将围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建促发展;强化博物馆安全管理,确保文物、场馆和人员安全;夯实保管工作基础,推进文物保护走深走实;推进馆藏文物图册的出版,加强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工作实际的联系;深度挖掘馆藏优势资源,不断推出继承与创新为一体的精品展览等方面,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上下功夫,在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勤探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天博之为。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301/t20230128_60885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