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5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徐麟在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年中推进会上首次公开提出加快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要求加强技术路线、发展模式研究,努力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国家广电行业主管部门按下了未来电视发展启动键,也意味着未来电视已成为构建大视听格局的战略抓手,对于视听媒体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电视”在业内不断升温,人们纷纷思考和展望未来电视,畅想未来电视的模样和功能、什么时间可到来、发展路线怎么选、推进机制如何建,也有人忧虑电视还有没有未来。本世纪初,面对互联网媒体的飞速发展,有人预言,电视将消亡。结果是,一方面有线电视观看模式、传统电视频道市场大幅收缩,另一方面电视以视频的形态与互联网融合,实现新迭代,成为人们新的主流应用。电视不是静止的,一直在变革,在过去看,当下的电视就是当时的未来电视。可以预见,未来电视肯定不是现在的电视,而是现在电视的迭代升级。从发展过程看,当下电视是过去的未来电视,而现在的未来电视,必将从现在电视出发,实际上,未来电视已在路上,我们正在一砖一瓦修筑未来电视这座大厦。
电视的技术基因是音视频信息技术,音视频技术和信息技术变革不断推动电视形态和运作模式基因重组。能否跟上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决定了电视发展的命运,但电视媒体能否通过技术变革赢得用户、实现发展,还取决于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回顾本世纪以来电视的几次技术变革战略选择,有助于我们思考未来电视的变革之路和推进之策。
一、从过去电视到现在电视
这20多年,我国电视媒体发展先上坡,接着下坡,现在正在新一轮上坡。这个发展历程与战略创新密切相关。
数字化战略:在传输覆盖领域,有线电视数字化成为推动数字电视发展与突破的初始力量。2003年,原国家广电总局从有线电视侧启动电视数字化进程,发展数字电视。2006年,有线电视数字化从城市试点向全面推广,视频点播、付费频道、高清频道、信息服务和电视商务逐渐展开。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逐步建成了包括数字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在内的有线数字电视体系,市场热点聚焦于电视台设备的更新升级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元器件,数字电视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业务层面上升到国家事业布局层面,带动了相关节目制作播发和服务的数字化。
有线电视数字化可以说是本世纪电视的第一次变革。其后又推进有线网络的双向化和IP化改造,推进直播卫星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初步完成了传输覆盖网络的数字化。到2021年底,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实际用户1.96亿户,有线双向数字电视实际用户9700万,分别占有线实际用户的96%和47.5%。在节目制作领域:数字化进程逐渐推进,制作、播出、存储、使用全面实现数字化,并向高清超高清发展,省级以上已基本实现播出高清化,市级频道高清化加快,现有高清频道985个,4K超高清频道8个,8K频道1个。数字电视实现了传统电视的高级化。
媒体融合战略:2014年部署的媒体融合战略开启了我国媒体变革的新阶段,也是推动电视迭代变革的重大举措。电视的形态和人们观看电视的场景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IPTV、OTT逐渐替代有线电视快速发展,网络视频、移动端、竖屏电视、交互电视、社交视频、互动电视、客户端替代大屏电视,电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电视快速走向衰落。在有线电视用户逐年下降的同时,到2021年底,IPTV用户增加到3亿+,OTT用户增长到10.83亿+,网络视频用户增长到9.75亿,短视频用户增长到9.34亿,新的电视形态已成主流。
智慧广电战略: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正式启动智慧广电战略,主要是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开发新业态、提供新服务、激发新动能、引导新供给、拉动新消费,为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广电业务在新时代获得新拓展,提供新动能。智慧广电战略是数字化战略的广电实践,着力点在建构智慧广电的内容生产体系、节目制播体系、传播体系、安全与监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生态体系。
全媒体战略: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展重要讲话,要求建设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央接着出台关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家“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出新部署。这是推动媒体特别是电视向“四全”媒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入电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推动电视向智媒体发展。电视向更高阶的视频形态转化,互动式视频、沉浸式视频。
从二十年来电视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媒体技术应用变革主要体现在电视和视频媒体,电视是视频媒体的特定阶段,视频媒体可统称为电视。二是电视迭代的推进机制受广电体制和资源投入的影响,力度与速度差异较大,各地各台的传输、制作、播发系统数字化、高清化、智慧化均不同步,导致数字化进程的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性不够,媒体的演进滞后于相关技术的演进,区域、层级差别大,系统协同和整体推进合力不足。三是电视的演进就是一个系统逐渐从旧到新的过程,前沿的创新是牵引电视系统变革的动力,如何使前沿创新牵引最大化,不只是技术本身的事,体制机制也是关键因素,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推动新技术应用和系统性电视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二十年来,正是信息技术与体制机制的双重变革推动了以电视主体的广播电视的全面的、跨越式的历史性发展。广播电视创收收入是一个重要指标,2006年959亿元,2014年3635亿元,8年年均增长34.8%;2019年6767亿元,2021年达9673亿元,年均增长14.3%,今年前三季度创收收入将近8029亿元,同比增长6.24%。从指标构成看,主要是电视和视频业。从增速变化看,电视和视频业要寻求新一轮重大变革。新一轮变革的方向便是“未来电视”。
二、未来电视的基本特征与典型形态
“未来电视”指向视频媒体迭代目标。广电总局在2021年就提出加快“未来电视”关键技术研究,部署加强行业全局性、关键性的“卡脖子”技术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争取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彼时,主管部门的未来电视发展战略已经萌芽。
(一)业内有关专家对未来电视的初步描述
“未来电视”是系统性革命性的迭代升级。“未来”指时间,“电视”则是指视频媒体为主体的视音频媒体。总的理解是,未来电视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多元呈现的、包含各种介质的新一代综合性视音频媒体,其精髓在于“前沿技术+电视”,通过VR、AR、实时交互、元宇宙等技术进行内容创新、形态创新、传播创新、消费创新,要把这些新技术与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优势、新闻信息优势、主流内容优势结合起来,牢牢握住发展主动权。从有线网络发展来看,未来电视需要将家庭有线电视平台升级为家庭物联网平台,催化服务视听化、视听泛在化,推动广电网络行业实现新的产业变革。“未来电视“作为一个广义的视听概念,其内涵要义不仅在于“电视”媒介发展本身,更在于“电视”未来形态、生态,它反映出未来电视发展的全局观和整体观。
(二)“未来电视”的基本特征
一是呈现方式多样化。“未来电视”呈现载体不只电视机,是各种显示介质的统称,包括各种手持和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室外大屏、公共广告显示设备等各类显示载体,形成“1+N”即以穿戴式为核心 ,加移动端、大屏、户外屏和其他显示屏的终端格局。
二是视听体验沉浸化。包括超高清、沉浸式、三维声、VR/AR、MR、XR、互动视频、自由视角、全息成像等多种体验方式。
三是应用场景全景化。“未来电视”走向视听泛在化,除了看节目,还可应用在生产生活各个场景,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的数字生活。
四是服务形态智慧化。“未来电视”将打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节目内容自由选择、实时交互、需求定制、智慧分发,将带来丰富的互动体验。
五是服务供给协同化。“未来电视”将带动行业上下、内外大协同、大融合,形成云边端数智、制作上云、监管上云、数据共享的全新制播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
六是布局系统化。技术应用的系统性要求推进的协同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广电特有技术共同推动电视的新一轮迭代。高清超高清、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MR/XR、AI等技术的系统性整体性应用将得到推广。当前要研发推广虚拟现实全景摄像机、三维扫描仪、声场麦克风、裸眼沉浸式呈现等设备,探索新型导演叙事、虚拟拍摄技术,推动广播级高品质、大众化低门槛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同步发展,以虚拟现实技术助力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业态更新,建设虚拟现实音视频专区与影院,探索基于虚拟化身等新形式的互动社交新业态。
(三)未来电视当下的几个典型形态
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提出5G高新视频的概念,高新视频技术发展确定视频的走向是实时、高清、沉浸、交互,包括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和云游戏四个方向,要求打造“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视频服务。
互动视频:这是基本形态。相较于传统的视频模式而言,互动视频的叙事方式更加多元化,内容交互在技术支持下能够充分实现,观众能够深度参与并获得游戏化的收看体验。在互动视频传播模式下,受众在内容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互动影视将引发新的制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早在2018年,奈飞的《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掀起了全球互动影视的浪潮,这部剧在超过300分钟的观影素材中,包含有超过100个选项导向的5大结局,让观众自主选择剧情走向,观众不再是影片事件的目击者,还将扮演情境的参与者。随后YouTube宣布正在研发交互式节目;NBC环球媒体集团发布了名为“你的故事宇宙”的综合互动应用,将知名IP与互动故事相结合。
沉浸式视频:沉浸式视频是一种以裸眼观看,具备三维声的创新性音视频技术。具有超高画质、超大视角、超强视听沉浸感等特点,能给观众带来传统视频技术无法实现的身临其境感受。例如天文馆、科技馆里梦幻的球幕影院,文旅娱乐里深受游客喜爱的飞行影院,展览展示里常见的沉浸屋,都是沉浸式视频的代表。中广电设计院正在发力沉浸式视频技术研究和推广、标准编制、应用示范、产业联通、实验室建设、产品研发,牵头编制《5G高新视频-沉浸式视频技术白皮书2020版》和《5G高新视频-沉浸式视频标准体系》《沉浸式终端通用技术规范》标准,牵头研究科技部重点专项“高新视频-沉浸式视频系统在文体影视领域的应用示范”。目前沉浸式视频已在大型演出、体育赛事、综艺节目、科普教育、展览展示、文旅文娱、虚拟拍摄、媒体城市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对沉浸式超高清内容采集制作、音视频编解码、传输分发、多样化呈现终端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VR视频:VR综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及高分辨显示等技术,是融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生成逼真三维虚拟环境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VR视频广泛运用VR/AR/XR、区块链、人工智能、5G、云计算、裸眼3D、沉浸式空间投影等新技术,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和呈现方式,使人置身于一种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难辨的场景。当前VR视频应用范围已经很广,如元宇宙会场、特效空间视频演绎、沉浸式游戏、VR直播、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VR旅游等。目前VR头显设备主要应用在室内,便携性低,与5G技术的相关性较弱。
下一步轻量级头显设备将得到快速发展,VR技术与5G的结合将加快VR视频的推广应用。今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该行动计划提出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的三大目标、五大重点任务和三大专项工程,其中“虚拟现实+融合媒体”板块明确规划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视听领域的融合应用。该行动计划将加速“未来电视”发展和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进程。
三、优化“未来电视”推进机制的思考
未来电视为视听媒体打开了未来之门,它既是理念层面、实践层面的变革,更是政策制度层面的变革。推进未来电视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推动未来电视成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新支撑
从未来电视可能的架构来看,基础层必然是媒体,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着力成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新支撑,成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资源,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主流。与此同时,要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面向广阔的市场,以市场为战场,以产业为载体,更有效地壮大思想舆论主阵地,塑造主流舆论格局。离开市场,未来电视就是失去了发展的土壤、空气和水。在未来电视发展中,用切实增强市场意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利用市场力量,让市场激发和汇聚未来电视发展强劲动力。
(二)系统协同推进未来电视发展
未来电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视听媒体技术的集大成者,既要借鉴20年来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经验,也要汲取其教训。实行开门建设未来电视,吸引各合格市场主体和多方市场资源参加,形成各方面参与、全要素投入、融合化布局、市场化推进、各环节协同、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是做优顶层设计。结合实践特点和本质要求,统筹各方面需求和资源,规划好推进的路线图,设计好开放式政策,守好底线,开放发展。实行试点引路、标准先行、案例引领、包容发展,大力推动未来电视应用规模化。
二是以用户为中心推动未来电视发展。未来电视的生命在用户价值,未来电视要打造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用户的赋能能力,因此其业务开发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以新的技术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为行业用户赋能。需求是多样的、变化的,因此,未来电视技术和运营系统必将采取模块式和集成式,走累积性发展路线,提高资源效率和市场适配性。
三是加快未来电视相关技术产品创新。鼓励产业链各方开展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协同,共同推动未来电视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未来电视综合标准体系,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和运营方案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考虑当前广播电视运营机构的资金和人才的实际困难,开发更多的云网边支撑能力和轻量化的应用方案,大力推广SaaS、LaaS、PaaS和制作上云,改变广电媒体重装备高投入的传统模式,探索低成本推广模式。
四是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创新的驱动力。媒体深度融合的滞后实质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滞后。未来电视发展的主角是新型主流媒体,应破除传统体制机制瓶颈卡顿,以激活用人和分配机制为支点,大力激发主流媒体内在活力和创新动力,增强产业造血能力,增强运营未来电视的能力。要千方百计吸引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增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经济实力支撑,为未来电视履行职责使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2/12/7/art_69985_1070084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