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长江口二号古船,如何被“抓娃娃机”一把捞出?_文博资讯_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12-01     来源: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这两天,长江口二号古船牵动着无数人的视线。11月21日0时40分,历经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巨大沉箱装载着古船整体出水。今日下午1时30分,奋力轮“怀抱”沉箱古船驶入黄浦江,古船就此安顿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一艘清代同治年间的木制古船,如何被整体打捞出水?未竟的旅程从何处来又去往何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2015年,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时,这艘木质古船得以发现。经过7年的调查勘探,古船基本情况得以探明。由于受水流冲刷严重,古船正加速露出河床表面,亟须保护。今年3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经过不懈努力,满布藤壶的桅杆已清晰可见,横隔板如鱼骨呈现,积满泥沙,这颗跨越历史的“时空胶囊”重见天日。

  人民日报1.jpg

    透过几个数字,尤其能看出打捞工作的不易:

    8800吨。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但出水总重高达8800吨仍让很多人想不通。事实上,8800吨的重量里,约有6000多吨是泥沙。由于古沉船是木质沉船,船体仍深埋于5.5米深的淤泥中,结构非常脆弱。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将古船沉没的河床区域整块挖出,是有效保护沉船的方式。将近万吨的重物打捞出水,难度可想而知。

    77天。不算前期考古调查,仅从主作业船到达水域,到古船整体打捞出水,经历了77天的奋战,古船最终在深夜出水。有人好奇:为何不能白天出水?打捞作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无论白天黑夜,风平浪静才是打捞的好时机。自然,出水时刻只能是“天注定”,哪怕通宵作业也在所不惜。必须看到,跟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难度系数成倍增加。古船沉没在长江口江海交汇处,属于典型的浑水水域,能见度基本为零,打捞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派潜水员下水摸排进展。此外,古船船体巨大,文物众多,对打捞精度要求十分严苛,需要不时调整姿态,不容闪失。正是凭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严谨,这项复杂工作才得以完成。

    克服高难度,靠的是科技的精度和力度。如同海中揽月,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采用了一批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其中,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为世界首创。由22根巨型弧形梁一根根穿过海底、在水下拼装,最终构筑出长48米、宽19米、高9米的巨大沉箱,将古船拥抱在怀,被网友戏称为“抓娃娃机”。也有创造性设计并建造出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能直通海底,通过月池两侧2000多根钢绞线组成的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将沉箱从海底直接提升至月池,然后转运、卸载至船坞,被比喻为“袋鼠妈妈”。此外,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等技术,也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

  人民日报2.jpg

    (主作业船大力号和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图片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早在2007年,南海一号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时,“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就惊叹:“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那一刻,让考古人再次感慨:大国重器,是古船归来的最大底气。如果没有这些年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就不会有巨大古船的成功出水。这一里程碑式事件,再次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了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古船出水,为研究开启了新的起点。从舱室内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到船体及周围出水的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再到水下调查时清理出的元代瓷器和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长江口二号古船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令人吃惊。船体和船用属具保存较好,船货丰富,大量船上生活物品展现了清代晚期商船航行与船上生活的生动画面,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这些已知文物仍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宝藏还有待考古人员不断深入研究。

    利用生物基因研究技术,用一颗稻壳验证古船“年龄”;用计算机模拟长江口水域“沧海桑田”,尝试解密古船沉没原因……在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研究中,科技的作用不断显现。随着古船顺利入坞,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转入考古与保护的新阶段。科技不仅为沉船出水赋能,也将为破译历史提供新的方法。

    从茫茫海底,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历程,古船终于得享宁静。150多年前,它从何而来,要到何处去;它因何沉没,又浓缩了谁的生活……一切有待文物“开口”说话。考古的魅力也在于此——尽管逝者如斯夫,总有一些文物,穿过岁月幸运地出现在今人面前。这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瑰宝,这是壮阔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构件。在昔日老船坞变身的考古基地与博物馆中,科技终将为我们揭开古船的神秘面纱。

    这正是:

    百年古船水中寂,一朝出水天下知。

    怀沙抱月穿江过,且看岁月总留痕。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21127/34c7dc7b580e4b649b50df862f86208d.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