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量变”之下,微短剧也需“长思考”丨研讨

发布时间:2022-11-18     来源: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作者:佚名    

  微短剧驶入快车道,探索成熟商业模式之外,其创作同样需要以内容逻辑作为支撑。

  评论催更、留言互动、点赞支持,近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追起了短剧。伴随用户的持续增长,网络微短剧正吸引着大众和行业的更多目光。

  从多方入局,到提速增量,如何助推网络微短剧从一时热到一直热?11月7日,主题为“加快短剧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的专项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员把脉短剧发展,就当下微短剧在多元题材拓展、内容创新加码、商业模式探索等维度的表现展开探讨,为推动中国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短平快节奏下更需精叙事

  随着人们碎片化观看习惯的转变,节奏快、情绪强、体量小的微短剧迎来新发展——不仅作品数量日渐攀升,内容创作也从野蛮生长向差异化、精品化、创新化探索。

  “作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网络微短剧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丰富个性的内容资源和交互式的沟通模式,也使其成为了当下流行的学习、娱乐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认为,针对微短剧的探讨,有助于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的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

  微短剧作为新兴业态能快速发展,与其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看来,微短剧具有短、平、快、竖的特点:首先能够快速反映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其次能让更多年轻人和新公司参与进来,最后它以竖屏形式弱化了空间性,强化了叙事性,节奏更快,使观众的关注点更集中。但伴随井喷式发展,泥沙俱下的可能性也会变大,“互联网文化每一次的高速发展都会经历披沙拣金、提质重品的过程,这是自然且必然的”。

  对于微短剧走热背后的大众审美情绪变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戏剧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周星认为,既往的艺术审美是“静观审美”,而微短剧是“流观审美”,即一闪而过的主观期望判断和手指迅速划过的流动。这种“流观审美”带来媒介需求、环境空间观赏需求、时间流动中片段欣赏的需求等变化,造就了当下“短平快”的影像呈现。

  微短剧在叙事上进行了极大的压缩,把背景交代压缩到最小,同时要有快速的情节递进和情绪爆发。这些表达都对精品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看来,创作者要在认知短剧特色的基础上坚守价值底线——既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上的准确性,也要基于对短剧特色的认知,将其进行强化。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表示,短剧把观众感受戏剧性的空间和时间高度压缩,既是对传统叙事形态的一种颠覆,同时也培养了受众新的收看习惯。“期待微短剧能够有对‘新主流’类型的探索与尝试,有对横屏与竖屏关系的深度总结。”

  把真正的好故事讲起来

  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网络微短剧备案数量有3000多部、7万多集。“量变”之下,是网络视听平台的纷纷入局。

  近年来,头部网络视听平台纷纷布局微短剧品类,并推出微短剧场。诸多平台还为上下游参与方提供的“流量+宣发”“分账+采买”“广告+电商”等多种商业合作模式及流量倾斜。以快手为例,自开拓微短剧业务以来,平台就致力于推动行业发展、共促产业繁荣。如在2020年启动“星芒计划”,吸引和激励半专业内容创作者制作主题广泛的优质短剧,并通过分账奖励、品牌招商、直播电商等方式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变现链路。从2019年8月至今,快手头部星芒短剧数量从2020年至今已超350部,累计贡献播放量超420亿,并打造出包括《再婚》《胡同儿》《仁心》等平台爆款作品。

  “快手系列短剧等之所以能受到网民喜爱,其关键在于适应了碎片化的视听传播环境,体现了互联网激活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文化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认为,全民参与和互动的创作实践,体现了新媒体平台互联互通的融合特色和互联网文化中见微知著的网状特征,这是微短剧在市场上获得流量的关键,也是短剧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实现其传播价值,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大众审美重要功能须坚持的方向和路径。

  作为短视频领域里重要的产品形态之一,微短剧具有很强的互联网发展适应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微短剧要往场景化、下沉化和垂直化上去发展。“由于短剧叙事纵深和宽度的局限性,以及短平快的优势,想要从‘快消品’走向精品化,必须挖掘出当代价值和普遍意义,具有当代性、普遍性、人类共通性,作品才具有长久性。”

  从长短视频的差异化观感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录片《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提出,短剧更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借助平台技术优势,其能精准地选择观众,故事性、知识性、互动性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即时的情感需求和实用的知识信息需求,这也是短剧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节目部主任董瑞峰,《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等也从视听叙事、影视创作等角度,提出微短剧发展的融合思路。董瑞峰表示,短而优则长,如快手平台里的很多视频可以变成一个90分钟的常规电影;长而优则短,作为短视频平台,快手也可以成为各种长剧的宣传平台,推出配套的竖屏短剧,起到提前造势、扩大影响力的作用,“这或将成为未来推动剧集市场发展的重要策略”。

  “微短剧的发展离不开平台、创作者、行业协会的合力推动,像快手这样的头部平台更需在短剧创作价值取向上强化示范引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视频短片委员会秘书长张腾之提到,短剧要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须思考怎么样做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营养。

  对于未来微短剧的发展方向,快手娱乐业务负责人林立夏提到,“作为短剧行业的重要参与者,我们有责任跟同行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共同促进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短剧领域,我们希望能够尊重创作的规律、商业的规律和时间的规律。”快手短剧负责人于轲表示,希望短剧最终成为一个“卷”故事而不是“卷”制作的内容赛道,回到内容创作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把真正的好故事讲起来。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2/11/15/art_69985_106665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