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东馆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开放、灵活、包容、可互动”,80%的空间将开放给读者。(本版照片均馆方供图)
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近日正式开馆。
作为“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
全媒体时代,阅读的载体、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建造大体量实体图书馆的意义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将如何应对?又将坚守什么?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接受专访时,正面给出回应。这座智慧复合型图书馆,既是激扬智慧、交流创新、共享包容的“知识交流共同体”,也是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它坚持“开门办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与读者共同打造一座真正的“人民的图书馆”。
文汇报:近年来,数字技术进步使得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开放,阅读供给主体也渐趋多元,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需要建大型公共图书馆?
智能书架在公测期间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目光
陈超:公共图书馆与街区、公园、广场等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它为缩小城市中的文化差距和数字鸿沟铺设了通道,为广大公众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条件,为老年人、残疾人、境外居住者、少年儿童以及经济困难人群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紧张的城市生活提供了舒适宁静的场所和心灵放松的去处。这种面向社会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并非数字网络能够取代和涵盖。简言之,今天还需要公共图书馆最根本的理由是“读者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全球城市图书馆依然一个个拔地而起。近年来,上海新落成的浦东新区图书馆、闵行区图书馆、宝山区图书馆、嘉定区图书馆等,在建成开放之后都出现了读者量剧增的现象,说明上海市民潜在的阅读文化需求很大。
建设上图东馆当然也是上海的需要。因为无论是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还是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都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世界级城市图书馆体系。到2021年末,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已达255家,服务网点394个,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00万计,每6.1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与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每个公共图书馆平均服务2万—4万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系“一卡通”有效持证读者数已达475.14万人,持证率为19.8%,虽然在内地各大城市中已属先进水平,但与纽约的69%、香港的61%、新加坡的44%差距依然非常大,这与城区图书馆的数量布点有密切关系。到“十三五”末,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世界级城市图书馆体系,上图东馆的建成将开启全面完善这个体系的新征程。
文汇报:面对全新的阅读生态,上海图书馆东馆如何回应读者的新需求、新期待?
借阅、展陈、活动无边界融合的服务模式,为国内图书馆界首创
陈超:图书馆界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审视理解“阅读”。当前,狭义阅读正在成为广义阅读,一个大阅读时代正在到来。大阅读是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复合共存的阅读,也是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复合共存的阅读,是一切信息内容可视化和可感知的阅读,还是沉浸式阅读、体验性阅读。
面对大阅读趋势和需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唯有顺势而为、战略转型,向“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发展。所谓“复合”,不仅仅指图书馆既要提供传统纸质阅读服务还要满足各种各样的数字阅读需求,还指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要多种并重,图书馆的服务要实现以阅读为核心前提下的多元丰富,而图书馆的业务和管理要支撑多种馆藏和多元服务。
上图东馆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开放、灵活、包容、可互动”,80%的空间将开放给读者。在这里,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和智慧文创区及散布在各楼层的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提供全年龄段、普惠均等,同时兼具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借阅、展陈、活动和全媒体服务无边界融合的服务模式,为国内图书馆界首创,将传递“阅人、阅城、阅世界”“读文、读艺、读科技”的阅读意境。
而智慧化贯穿了上图东馆建设全过程,包括智慧建筑、智慧服务、智慧业务、智慧管理。上图东馆在国内图书馆界首创的全预约服务系统实现借还书、座位、活动、空间等智能化预约,并根据读者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24小时全天候自助借还系统可做到预约取书、不停车还书;搬运机器人、盘点机器人实现无人环境下的图书智能管理与服务,机器人馆员提供导引、借还、咨询等人机互动;首次引入按需打印,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此外,上图东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MR等技术手段和信息发布系统、全媒体信息系统、室内导航系统等,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与资源服务、信息服务紧密融合,增强读者沉浸式阅读体验和互动环境。
文汇报: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哪些是公共图书馆应该牢牢坚守的?
陈超:面对新技术的快速迭代、阅读生态的重塑与变革,以及东馆开放后的多馆舍运行等,上海图书馆将在服务范式和管理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无论如何,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不应改变,公共图书馆“保存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职能不应改变,公共图书馆“多元、平等、包容”的核心价值不能改变。
具有70年历史的上海图书馆一直定位于研究型公共图书馆。未来,淮海中路馆舍将通过逐步改造调整,进一步加强面向机构和读者的专业化、知识化、研究型的现代图情服务,努力转型为新一代的服务专业阅读的学习和学术中心。东西两大空间在黄浦江两岸交相辉映,携手大力营造书香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上海是一座人民城市,上海图书馆东馆是一座人民的图书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我们图书馆人永远的使命!
【相关链接】
上图东馆开馆重磅展览
真理光芒耀申江——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与上海红色风华展
作为开馆大展,该展览围绕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展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藏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相关手稿文献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手稿文献,结合上图馆藏近现代文献、老照片、唱片、版画、招贴画等特色馆藏资源进行相互印证,重点揭示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从红色文献的角度描绘上海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前沿重镇的红色风华。
“典册琳琅”馆藏精品馆常设展
上海图书馆是海内外重要的藏书机构,现藏中外文献57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碑帖尺牍、方志家谱、西文珍本、名家手稿以及近代档案、图书、报刊等历史文献尤具特色,典册琳琅。
这是上图馆藏精品的首次长期集中展示,系统展示从纸间书写到勒石传拓,从古代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近代的铅印、石印等技术更迭下的文化传播之路,带领观众从典籍文献的视角解锁文明的传承密码,侧面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勾画人类文明发展的浩瀚长卷。
其中,展出的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写本《维摩诘经》为敦煌遗珍,是上图最古藏品。宋刻本《长短经》、《张丘建算经》,宋拓本《许真人井铭》、《颜氏家藏尺牍》等皆为孤品。首部《台湾府志》、金陵版《本草纲目》、《汪穰卿师友手札》、《刘平国摩崖》最善拓本以及整理新发现的上海已知最早全部采用石印的出版物《法兰文字》等都是第一次面向市民展出。
金山姚氏捐赠文献展
姚光是近代著名学者,也是江南知名藏书家,生平聚书五六万册,十余万卷。他的藏书,不以书为古董,而是为读书、著述服务。日寇入侵,复庐藏书部分损毁,1950年5月,姚光之子昆群、昆田兄弟将劫余部分无偿捐赠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入上海图书馆,成为该馆建馆伊始重要的藏书来源,陈毅市长曾撰文予以嘉奖。本次临展展出金山姚氏旧藏善本,藉此向以姚光先生为代表的众多捐赠者表达崇高的敬意。
特色主题阅读服务空间(部分)
上海社会科学馆
全国第一家面向市民开放的社会科学馆,实现了社科界学者、学会、学术成果的联合。这里推出的“来自特里尔的问候——卡尔·马克思生平展”,介绍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过程及其理论建树,再现伟人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手稿馆
以首展“海上文韵——夏衍手稿文献展”为主线,结合夏衍《祝福》《林家铺子》电影剧本手稿,陆续开展一系列读者导览、讲座沙龙、读写互动等阅读推广活动,将手稿这一上图特藏推向台前,使得独具特色的专业服务更大众化,更贴近普通市民。
家谱馆
首展“名人谱萃——中国名人家谱展”展示孔子、归有光、钱钟书、贝聿铭、包玉刚等馆藏名人家谱,多媒体互动展项建立在上图开发的“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基础上,展现数字人文研究成果。
美术文献馆
“石不语——碑帖艺术与建筑文化”展融合科技创新和人文主义,带读者体验碑刻传拓非遗技艺和VR互动,发挥公共图书馆美育的重要功能。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20930/72665c7832b74be4a20110525db3a5d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