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与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紧围绕上海城市定位、精神品格、历史文脉,全力打响上海文化、上海旅游品牌。聚焦“人民生活、城市发展、科技进步、专业治理”四大主轴,突出“都市型、国际范、专业性、烟火气”上海特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和项目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坚持人民至上,优化文旅服务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各类人群高度集聚流动,城市服务人口规模超过3000万,每天进出人次超过600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是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用优秀作品引领人。聚焦“中国精神”“上海故事”“百姓视角”,出人出戏出精品,打造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国乐《海上生民乐》等驻场演出品牌。聚焦重大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组织主题性文艺创作和演出演播、展览展示活动,推出“沪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精品。聚焦文艺创作资源整合,形成集剧本孵化、项目管理、委约创作、研究评论、展示交流为一体的创作生产链。聚焦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活动,培育海派特色群文新生代。
二是用优质服务滋养人。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重大决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等顶层设计“大计划”,又精雕细琢“演艺新空间”“家门口好去处”这样的“小而美”工程。一方面增加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扩大市民参与。成片布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旅游服务站(亭)。强化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平台,做优文化配送。推动文艺院团、文博机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针对老年群体、少年儿童、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等,确保服务人群全覆盖。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延时、错时及夜间开放。持续举办市民文化节、市民游上海等文旅节庆活动,培育群众文化团队,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搭建才艺展示舞台,鼓励基层文化组织自我管理。推动实现市民走出家门10—15分钟就能享受优质服务,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是用全民美育提升人。开展涵盖全年龄段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聚焦美术史基本脉络、美术主要门类,为市民精心调配美育“标准套餐”,提供美术、历史、文博、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生活美学等美育课程。扩展美育空间资源,组织重点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共建市民美育通识展览体系,打造现场教学基地。建设艺术酒店、艺术商圈、艺术社区、艺术乡村等公共美育空间。打造各区全覆盖的“市民艺术夜校”,营造主客共享的海派文化生活微空间。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午间一小时”“社区美术馆”“艺术公开课”“公益乐学”“艺术天空”等特色美育普及项目,促进美育进校园、进楼宇、进社区、进企业、进绿地。
四是用历史文脉凝聚人。推进福泉山遗址、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梳理上海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围绕马家浜、崧泽、广富林、马桥等古文化遗址,实施上海文明探源工程。在青浦、松江、闵行等地打造“上海之源”“上海之根”“上海之本”考古成果转化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五个新城”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提升上海古镇文旅业态,拓展非遗保护传承的空间和场景。擦亮“豫园灯会”“龙华庙会”等传统文化品牌,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育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推动“上海绒绣”“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跨界破圈。
立足城市资源,打造都市文旅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枢纽功能突出,三大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精神品格鲜明。近年来,上海深入城市百业、百姓日用、生活场景,在大都市新文旅的发展道路上深耕不辍。市民、游客在“梧桐树下老洋房、里弄小巷石库门”的“烟火气”中颐养身心、升华精神。
一是布局文旅新空间。围绕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新布局,依托城市更新,配置优质文旅资源,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推进主城区建设都市旅游“样板城市”。打造黄浦江世界会客厅、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优化历史文化风貌区,做精人文艺术主题街区,打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聚焦市郊文旅发展,打造嘉定新城“汽车文旅”、青浦新城“江南水乡”、松江新城“上海之根”、奉贤新城“东方美谷”、南汇新城“未来之城”,建设相对独立的文旅新节点。培育宝山邮轮旅游、金山滨海文旅等沿江沿湾特色文旅生态圈。
二是广拓文旅新生态。聚焦人民广场、静安寺等演艺展示活动集中区域,构建由大剧院、小剧场、演艺新空间、街头公共空间等组成的演艺展示梯次布局,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共同繁荣的都市演艺展示生态。围绕“道路+”“公园+”“生活圈+”城市提升工作,建设“家门口好去处”“家门口好服务”“人文水岸”“生活秀带”“城市书房”“邻里空间”“地铁音乐角”,推动博物馆、演艺新空间、美术新空间等发展,打造都市文旅空间。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和市域旅游资源,打造融长三角城市高铁、自驾游,市域休闲度假游,黄浦江、苏州河水上游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体系。重点推进“建筑可阅读”工程,线上线下标记、诠释、开放优秀历史建筑。创新开展“海派城市考古”活动。打造海派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街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梳理。推出海派文化的标志性文物。深耕上海“党的诞生地”红色资源,全面提升红色旧址旧居、遗址遗迹的保护展示利用水平,举办革命文物系列精品陈列展览,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丰富消费新场景。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聚焦人民广场,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衡复地区、虹桥地区等,打造演艺—展览—娱乐—餐饮—购物复合场景。培育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都市旅游消费场景。打造节展消费场景,持续打响“乐嗨上海”城市假日文旅品牌,依托重大文体节展赛事,营造阶段性、事件性的消费热点。做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提升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放大溢出效应。探索古镇全程消费场景,发展文化体验、非遗展演、特色民宿等特色业态,推广国风、国潮、国货。打响“上海礼物”旅游商品品牌。
提升平台功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文化和旅游业是新发展阶段中重要的体验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形态。近年来,上海围绕配置文旅资本、流量、话语权等资源,努力打造文旅领域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一是加大投资总量。积极推进旅游“高峰工程”和“倍增计划”,全力实施跨周期布局,力争旅游总收入、旅游投资量、千万游客入口数量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翻番。召开上海旅游投资促进大会,2021年集中启动两个“1000亿”重大旅游投资项目,发布《上海旅游投资推介指南》,完善文旅投资服务。定期汇总、分析上海文旅融合发展的情况和趋势,定期发布文旅行业系列年度报告。结合行业统计、社会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编制上海市行政区旅游发展指数。
二是打造一流平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打造全球一流的文旅资源配置平台。锦江国际成为世界第二大酒店集团。携程旅游成为世界第二大在线旅行企业。上海国际邮轮港跻身全球前四。对照国际惯例,创新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流平台。实施大美术馆、大博物馆计划,以中华艺术宫为基地,打造国有“美术馆航母”。以上海博物馆为龙头,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三是建设重大设施。建设上海图书馆东馆,打造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打造世界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设上海大歌剧院,打造国际歌剧艺术的重要舞台。建设“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迪士尼上海乐园、乐高乐园,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提升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综合旅游枢纽地位。
四是做强流量门户。迭代升级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性文旅节庆,打造优秀文化成果首发、首演、首映、首展的大平台。依托部市合作机制,建设考古文化资源的汇聚地、研究高地和展示平台。强化国内博物、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共建“何以中国”“何以江南”“何以上海”等考古文化品牌。利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平台,打造全球考古研究的学术高地,强化上海在全球考古发掘、研究和成果展示领域的话语权。强化都市文旅宣推平台,提升“乐游上海”总入口,打造“四季上海”首发站,形成城市文旅形象推广矩阵。推出“乐游上海艺术季”,打造“来上海看美展”文旅品牌。
聚力治理创新,推动文旅卓越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长期引领我国文化时尚潮流和都市旅游实践,在市场环境、行业规则、企业机构、人才科技等方面拥有深厚的专业积淀。上海文旅将守正创新,奋力推进新时代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
一是把握历史主动。主动拥抱行业内外变数变量,把握趋势规律,以确定的举措对冲不确定的影响。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推动国内和本地文旅业态发展,强化上海旅游目的地建设,探索弹性经营新方式。聚焦“Z世代”年轻人群,加大高质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产品的供给,扩大公共文化事务、社交旅游休闲活动、文旅产品生产的参与机制,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着力营造安全健康的新文旅消费环境。聚焦城市化、在线化“宅时代”的来临,强化线上线下“双线平衡”的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海派城市考古、剧本杀、露营等业态发展。推广体感设备、体感活动、联网健身等技术。探索“未来电视”“短视频+”“直播+”“IP+”等“网络视听+”产业生态。
二是推进产业升级。聚焦“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增强演出娱乐、旅游休闲、影视制作、网络文化等优势产业的规模体量和带动作用。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核心示范区,提高体验式演艺、沉浸式娱乐等新业态的贡献度。跨前布局文旅数字化转型,积极建设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博物馆,推广“一码畅游”、在线艺术品拍卖、线上线下节庆等数字文旅服务。探索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文旅“新赛道”应用。发挥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展会的产业赋能作用。强化文旅科研,制定文旅资源创意开发、可流动文旅要素区域配置、文旅服务品质提升的系列标准。
三是强化现代治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定向赋权,下放审批权限,下沉受理环节。优化惠企便民举措,出台文化市场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等非现场监管。建成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开设“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大厅。强化法治内核,创新政策供给。推动制定实施《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对密室剧本杀、互联网短租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内容备案监管、行为监管等非传统新型监管。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lyw/20221012/fa395c23c8f04dd880e7b68e1d606ed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