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第九届“博博会”期间,天津博物馆首发亮相的柳编系列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现在我们跟随驻村工作队人员,一起走进“柳编”文创背后的故事。
2021年7月26日,天津博物馆驻村工作队开始了为期3年的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为详细了解村情民意,工作队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摸底调研和群众走访,提出餐饮鲜奶配送、牛羊养殖及种植经济作物等思路,这些想法有的不符合村庄实际情况,有的不符合环保要求或是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撑,最终没有实施。
在一次外出考察过程中,驻村工作队无意中发现一整片的小柳苗在微风中摇曳。通过与附近的村民交流,得知地里种植的是制作手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杞柳。杞柳种植属于订单农业,一亩地纯利润约2500元,高于普通种植农作物。工作队想到通过推广种植杞柳,帮助村民增收的“妙计”。经多方探求,工作队顺利联系上订单种植的公司——天津乔夫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扩展出口产品种类,采取“公司+工厂+种植合作社+签约农户”的模式,形成柳帘的栽植管理、统一收购、烘干储藏、编织加工、外贸销售的规模化经营。工作队表达了想在帮扶村推广种植杞柳的意向,但因种植条件受限,未能成行。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工作队提出是否可以在帮扶村开展杞柳编织的培训,让村内的妇女能够利用闲暇时间赚取一些生活补贴。但公司负责人表示,杞柳编织培训之前做过一些,但由于产品尚未打开销路,且对编制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成效不是很明显。
第二条路又没走通,工作队转念一想,能否把传统手工技艺和“文物IP”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柳编工艺品?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公司负责人的大力赞同,双方一拍即合。有了想法,立即行动!
驻村工作队将博物馆自身丰富的文物元素、强大的宣传平台和销售渠道与公司丰富的原材料和熟练的技术人员相结合,邀请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长沈岩,天津博物馆文创部主任魏鹤赴杨津庄镇实地开展文创产品开发调研。在馆党委的支持下,工作队从馆藏精品中优中选优,挑选了太保鼎、楚王鼎、白釉龙柄联腹传瓶等珍贵文物,授权给公司进行杞柳编织。
为拓宽销售渠道,工作队发挥天津市文化中心党建联盟的作用,多次与万象城对接交流,其负责人表示,作为央企华润旗下的企业,万象城在做好自身主业的同时,也特别热心乡村振兴事业,可帮助在自有的网站和APP上进行展示推广销售。
今后,天津博物馆将利用文物纹饰、图案与乔夫公司合作开发更多具有博物馆文物元素的产品。借助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开展杞柳编织兴趣课程,既锻炼动手能力,又传承柳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209/t20220915_59882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