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河畔的长风滨河绿地内,一拱阅读之“桥”为孩子们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路。昨天,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正式开馆,沪上再添文化新地标。
位于苏州河畔长风滨河绿地内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昨天正式开馆
长风馆是“十三五”时期规划立项、“十四五”时期建成的上海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它北邻长风公园,南望苏州河畔,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莫奈的《桥》。从空中俯瞰,微微起拱的建筑犹如一拱“桥”融于绿地之中,把阅读与成长的喜悦和这座城市的下一代紧密联系在一起。
该馆占地638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942.7平方米,是一座拥有四个楼层、24米高的现代建筑,现设有12个服务空间和3个展示空间,753个阅览坐席。目前已完成储备文献总量近53万册,其中外文及港台原版图书近4万册,盲文图书约600册,除英文外的多语种图书约1500册。这使得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南西馆+长风馆)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省级少儿图书馆,同时也是全国收集少儿出版物语种最多的省级少儿图书馆。
在80余年的时光中,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见证了上海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长风馆开馆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将以“一馆两址”的运行模式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长风馆定位为4至16岁少年儿童的信息资源中心、知识体验中心、阅读推广中心、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发展研究指导中心,与转向特色馆藏、弱势群体服务和0至3岁早期阅读启蒙的南京西路老馆形成功能错位与补充。
长风馆馆内拥有开放式的内部动线,呈现有趣而复合化的阅读空间
作为新一代的智慧少儿图书馆,长风馆突出“乐学”“乐享”“乐创”三大服务理念。步入其中,开放式的内部动线呈现有趣而复合化的阅读空间。馆内分布着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结合入口的“智慧树”门厅、通高中庭与螺旋楼梯,形成了阅读的“森林”。“每个年龄段孩子的习性和特征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用分层阅读的方式来创造不同年龄段的空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卢秋勤介绍,从一楼“悦知广场”往上探索,二、三、四楼分别服务于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巧妙表达出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从幼年走向成年,从大地走向天空”的含义。
数字时代,“书的图书馆”正在向“人的图书馆”转型。在长风馆,“以孩子为本”的设计细节随处可见。比如,馆内一层设有无障碍阅览室,配备了盲文图书、有声互动类图书及阅读辅助设备,满足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于知识的渴求。而童年档案馆、国际童书馆、典藏馆、名家书屋、机器人实验室等则对应少儿们多样化的需求。记者注意到,不同楼层的空间尺度是按照年龄层次量身定做的,低幼和小学生区的书架以两层、三层为主,保证孩子的视线不被遮挡,馆员和志愿者也能清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动向。考虑到安全性,馆内两侧的挑空区仅做了两层,家居以圆形为主。二楼母婴室、三楼“第三卫生间”的设置,方便家长与孩子使用。
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建在水边的图书馆,建筑本身就可阅读。长风馆整体建筑造型采用了透明的拱形结构体,在营造出宜人阅读空间的同时,贯通南北两个公园的景观,巧妙融合文化建筑与公园绿地两大元素。设计团队围绕人工湖的水岸线勾勒出一个环形的建筑,形成一种拥抱感;并且在建筑和湖面之间打造亲水的台阶和平台,在阅读的同时,读者也能到室外亲近自然。为了最大限度呈现绿化景观,设计团队延伸了整个建筑的长度,外立面玲珑通透,规整的玻璃幕墙保证了对自然采光的充分利用。“长风馆的设计目的是让建筑融于公园之中,而不是让人感觉公园只是建筑的附属景观。”设计师严赉赟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风馆周边的上海试剂总厂旧址(现为长风湾烟囱广场)、上海火柴厂原址(现为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长风新校区)等苏州河工业遗迹,在经历修缮改造之后嵌入了长风馆所在的城市地标,将共同形成上海未来的重要亲子空间。这些文体地标的存在,既呼应了都市文脉和历史,也体现了城市更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lyw/20220720/983c64e08a164640a298c2b3cdc3ddc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