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出品的国内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荣获第28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节目聚焦丰富的海洋知识宝库,以多元创新的节目形态讲述鲜为人知、趣味十足的海洋故事,展现海洋强国担当,联结生态价值认同,宣传海洋精神,推广海洋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大众认可。
科技赋能沉浸体验
海洋场景多元创新
作为一堂精彩纷呈的电视公开课,节目革新传统教学场景,借助多样化的虚拟现实技术突破视域壁垒,呈现沉浸式视觉效果,为电视课堂注入层次丰富的体验感。主持人开场即置身XR技术(扩展现实技术)打造的“海底世界”,四周环绕拟真性极强的海洋景象,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锁定观众注意力。节目使用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深海观光电梯,立体化呈现从200米下潜至10000米的深海奇幻世界,重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场景,充满视觉冲击力。涉及到具体的理论讲解环节,节目采用户外试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内容形态,精心设计权威实验,还原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重器“深海一号”钻井平台作业原理,直观呈现大洋深潜工作,激发和满足观众对深海的探索欲、求知欲。节目运用高新科技和融合手段转换不同视角,变幻出不同的“课堂”场景,延伸现实无法企及的海洋环境,创新电视公开课形态,深化观众对深海的认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专家解读深入浅出
海洋知识趣味科普
该节目邀请海洋学界顶尖科学家、科研机构专家等几代海洋领域的嘉宾同台授课,打造“破圈”讲堂。权威学术大咖降维输出,让海洋知识不仅“硬核”,更接地气。讲到海底珊瑚时,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巧用类比化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一句“枝枝杈杈的树”,让珊瑚的形貌特征跃然眼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勤峰用家喻户晓的海鲜三文鱼作为授课教具,公开揭秘国产三文鱼更为鲜美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手持原油,称“这就是你们生活中用的口红的原料,它来自海底”。大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保证知识科普权威性的同时,让抽象的海洋科学知识变得可见可感,让“冷知识”也变得有温度。节目以与观众息息相关的利益为切入点,以贴近民生的授课主题引发观众的兴趣和认同感,以极具特色的授课手段有效破除观众与知识间的互动壁垒,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共情聚焦海洋生态
同奏华夏护海心声
节目聚焦海洋生态重点,沿着研习海洋知识、保护海洋生态这一逻辑链条完成节目叙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传递出人海共生、守护深蓝的和谐生态理念。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通过罗列数据、展示海洋受重度污染前后对比的方式带给观众直观的震撼,引发警示和警醒。节目还邀请临沂舰战士郭燕、南昌舰战士边显亮以及撤侨行动中郭燕援助的侨民母女,通过主持人访谈的形式,温情讲述中国海军多次护航撤侨、守护身在异国的中国同胞及守卫海疆的故事,谱写出中国海军的铿锵面貌,有力唤醒民族自豪感。节目以不同嘉宾的视角发出共同的护海心声,通过共情传播讲述人与海洋之间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深厚的人文关怀,具有浓厚的文化感染力和情绪感召力。
总体而言,《海洋公开课》在节目形态和内容方面锐意创新,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拉动观众对海洋知识的需求,铸就了一堂优秀的海洋通识课,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激发大众关心海洋、了解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认知,让人海共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供稿 | 省广电节目收听收看中心
原文链接:http://gdj.fujian.gov.cn/xw/sjgz/202411/t20241114_656615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