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艺术馆“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近日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学术团队调动一切力量与资源,向社会寻觅与征借此时期的的精品力作,可以说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对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最完整的呈现,既包括朱屺瞻艺术馆的典藏作品,又有公私机构的珍稀收藏。
展览共展出34件/组(96幅)作品,其中,“山水十二品”“积肥图”“60年代写生册页”“天目山莲花峰”等作品以及11本速写本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亮相。
谈到现代美术史上的朱屺瞻,人们多爱谈其苍茫拙厚的笔墨和强烈醇正的色彩,特别是他在接近九十岁高龄实现艺术上的“耋年之变”。相对而言,对于其漫长艺术人生的中段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认知与评价。
此次展览“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将重点聚集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探讨他对于时代与社会的艺术探索和创作特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发展迈入新纪元,此时,美术界面临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和推陈出新,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服务于新社会。
在改造中国画和新国画运动大潮的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1953至1966年,前后十多年时间,朱屺瞻的足迹曾踏遍祖国青山,这一时期他曾二登黄山,二上井冈山,先后到达过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无锡、杭州、温州、宁波、广州、景德镇等地,或往革命圣地,或进风景名胜,或踏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工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即景速写和山水画画稿,正如多年后,朱屺瞻谈到“在这个阶段,写生是我主要功夫”,并深切感悟到“写生须写出活处”的艺术主旨。
本次展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景写生”、“第二部分:深入生活”、“第三部分:新与变的转向”。通过书写朱屺瞻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脉络的切片,探讨其在国画改造背景下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分析其在审美趣味、图式意义、笔墨技法等各方面所做的变革和探索,希冀呈现出他创作变迁过程、创作思想,从艺术史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探寻朱屺瞻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贡献,追索其在20世纪中期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
此外,即日起至12月6日,“对话与手迹——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邀请展”在朱屺瞻艺术馆三楼推出,以精神在场的维度和视角,在承续水墨文脉和当下演绎的创作实践中,呈现了六位艺术家张雷平、宋玉麟、张培成、陈心懋、陈九和乐坚的作品。
原文链接:https://whlyj.sh.gov.cn/gqfc/20241113/e37dce5918d849f287ed29594867f0fc.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