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主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一、广电和网络视听覆盖文化核心领域六大类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和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六大类别,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基本覆盖了以上六个文化核心领域,同时在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衍生和辅助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体层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的机构超过5万家,其中,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2521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约4.1万家,持证及备案的网络视听机构2989家。纳入统计范围的28个国家级广电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入驻广电视听企业10680家,新增企业738家,实际投资额579.84亿元,吸纳就业超过21万人,营业收入1658.30亿元,应缴税金88.40亿元。
新闻宣传层面:近年来,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电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二三四”工作定位,锚定三大工作方向,精心做好主题宣传。2023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和播出时长分别为759.24万小时和1615.98万小时;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时长260.01万小时和2001.63万小时,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其中,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播出321.33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283.80万小时,以核心宣传为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专题服务类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分别播出285.11万小时和341.90万小时,《思想耀征程》《中国智慧中国行》《千万工程》《总书记的回信》等一系列重点节目和作品用“小切口”解析“大主题”,使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
文艺创作层面:近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正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呈现数量平稳、质量提升、题材多元、创意迸发的新局面。2023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156部4632集,播出21万部882.47万小时,涌现出《问苍茫》《鲲鹏击浪》《大道薪火》《欢迎来到麦乐村》《狂飙》《三体》《繁花》等大批精品力作。
纪录片与动画片量质齐升,2023年全年制作电视纪录片7.31万小时,播出90.67万小时,同比增长14.28%,《中国(第三季)》《文脉春秋》《于青山绿水间》等大批作品讴歌人民、记录时代。全年制作发行电视动画片345部9.38万分钟,播出47.28万小时,制作和播出时长分别增长5.27%和1.61%,《敦煌的故事》《大山里的“梦之队”》《家有灶君》等大批优质动画片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网络视听文艺快速发展,正成为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2023年,全国获得上线备案号重点网络剧199部、网络电影329部、网络动画片507部、网络微短剧557部。年度新增互联网视频节目11291.87万小时,互联网音频节目7968.55万小时,短视频54746.26万小时。网络视听文艺以多类型精品持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广电和网络视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突出优势
(一)政治属性强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把讲政治作为根本前提,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忠诚战士、卫士。
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方面,广电和网络视听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国之大者,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政治家办台办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力图让所有的工作都能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始终让党的旗帜在广电行业高高飘扬。
在内容创作和视听传播方面,广电和网络视听始终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人民呼声、满足人民愿望、回应人民关切,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方面,广电和网络视听积极促进民心相通,在文明交流互鉴和国家形象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向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体现了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的重视关怀和殷切期望。
(二)服务属性强
公共服务是党和人民赋予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重要社会功能。长期以来,广电和网络视听始终坚持内容供给和基础建设并重,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收听收看权益,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内容供给方面,超过5万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源源不断地创作、生产、传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2521家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2989家持证及备案网络视听机构全天候地将优质视听内容全方位、立体地提供给各地、各族、各群体的人民群众。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71%和99.79%,其中乡村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59%和99.72%。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2亿户,直播卫星用户1.52亿户,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约4亿户,互联网电视(OTT)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过3亿户,广电5G用户超过2300万户。
在公共服务方面,基于系统的网络建设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广电和网络视听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参与党委政府各部门的“雪亮工程”、远程党员教育、公共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工程,进一步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让人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享有更加充实、丰富、均等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医疗教育、交通管理等社会服务,重点发展企业用户,主动探索适应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产业属性强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产业布局已经涵盖内容创作生产、传输覆盖、运营消费等全产业链环节。近几年,全行业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浪潮,积极拓展“科技+文化”的新业务、新业态,做大做强文化发展主体。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14126.08亿元,同比增长13.74%。其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实际创收收入12212.08亿元,同比增长14.47%。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10029.24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实际创收收入8959.82亿元,同比增长6.37%。
从收入构成看,广电和网络视听产业布局立体、收入多元。2023年,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总收入6330.63亿元,同比增长10.44%,迈向多元化发展,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业务、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集团客户业务等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网络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7795.45亿元,同比增长16.57%,占行业总收入的比例超过一半。
从发展趋势看,网络视听和融合业务是广电视听产业发展的增长极。2023年,网络视听收入5642.81亿元,同比增长27.67%。其中,用户付费、节目版权等服务收入1360.29亿元,同比增长12.48%;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其他收入4282.52亿元,同比增长33.39%。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平台分成收入174.71亿元,同比增长2.90%;互联网电视(OTT)集成服务业务收入96.56亿元,同比增长10.80%。
三、广电和网络视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着力点
未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可以从强内容、强服务、强渠道、强安全四个着力点布局。
(一)强内容
一是把好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使之成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最鲜明的价值底色。强化对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听节目等文艺作品的动态规划,强化事前引导和事中监督,让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聚焦新时代史诗般的伟大实践,聚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聚焦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聚焦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丰富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优秀视听文艺精品。
三是鼓励文艺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通过政策杠杆的调节和专项资金、资源配置的倾斜,推动创作者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中找选题、找灵感,在题材、形式、方法、手段等多种要素上锐意创新,创作符合人们视听消费习惯、喜闻乐见的视听作品。
(二)强服务
一是生产和传播好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做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文化产品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打通大小屏,既丰富电视大屏内容,又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文艺生态。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少儿、少数民族等题材的视听内容生产创作,做好民族语言译配、无障碍视听节目的传播,让优秀的视听文化作品真正惠及全国各族各类群体。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更好地履行基层社会治理和文化服务提供的新使命。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更好地发挥广电和网络视听在应急事件、边疆边境和农村地区的覆盖和运营优势。创新实施广电和网络视听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市县融媒体中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功能,精准、高效、差异化地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
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视听为基础,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同时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 强渠道
一是强化“中国广电”这张国家战略资源网。在国家的战略定位中,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统筹推进的“全国一网”是兼具宣传文化和信息服务特色的新型网络,是多功能的国家数字文化传播网,更是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绿色互联的国家战略资源网。广电和网络视听将强化这一战略定位,发挥既有优势,积极介入天地一体化网络背景下的视听渠道规划与建设。
二是强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省、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995个,主动发布终端352万个。全年播发紧急信息207万次,在地震、汛期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及时开展灾害预警、救灾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鼓励多方力量积极参与,不断扩大应急广播覆盖面,特别是要实施老少边穷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拓展应急广播功能,满足应急信息发布、疫情防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多层次应急工作需要。
(四)强安全
一是着力加强导向安全风险管控。广电和网络视听将继续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属地管理,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意识形态管理格局,坚决防止出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意识形态事件。将切实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恪守“党媒姓党”这一基本政治要求,确保新闻舆论阵地可管可控、风清气正。将坚守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网上网下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在节目创作生产中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足正能量,消解负能量,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二是扎实抓好安全播出综合保障。广电和网络视听将更加主动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升级现有监测监听监管系统,构建智慧型安全播出保障新体系。将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平台,细化完善联防联动联合处置机制,实时发现、研判、报告、处置有害舆情,在安全管理中紧盯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做到业务延伸到哪里,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原文链接:https://gbdsj.nmg.gov.cn/ywdt/gdj_hydt/202410/t20241030_25987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