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勇立潮头 当好高质量发展先锋闯将

发布时间:2024-10-23     来源: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旅博会 李妍 摄

  

  

  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 田建 摄

  

  

  创富工坊 潘立峰 摄

  

  

  天开西青园

  

  

  王稳庄稻田画 刘嘉成 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西青百姓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矢志奋斗、砥砺前行,西青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现代化活力新城崛起。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青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明魅力愈发彰显,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治理体系和能力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岁月如歌,奋进的西青向新而行,笃行不怠。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天津提出“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

  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西青区牢记嘱托,锚定担当大区之责,立足千亿基础,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不断巩固根基、增进活力、提升能级,努力以西青之进为天津发展大局添彩添秤。

  夯实根基 锚定立区强区新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青百姓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青区跃升为产业实力雄厚、地理空间优越、科教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全市经济大区之一,产业、招商、项目、创新、营商环境齐头并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站在新征程上,西青区勇担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聚焦制造业立区,西青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车联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2%;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占全市总数近40%;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截至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49家,五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均位于全市前列。

  为激活创新引擎,全区扎实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天开西青园等创新平台作用,引导支持创新主体在西青共建研发孵化基地和创新应用场景,持续完善制造业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

  如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8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83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达到226、18、24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1个。

  聚焦服务业强区,西青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加速形成,“中北、南站、梅江”等优质商圈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成功投运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综合体20座,精心打造集便民服务、消费体验、休闲娱乐、康养于一体的便民生活圈12个。着力打造“钜惠西青”消费品牌,举办了超过百场的消费促进活动。

  前三季度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速达到12.1%,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达到5%,加速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西部节点。

  红色领航 走出城乡发展新路径

  西青区作为环城四区之一,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区,具有近郊农村区位、土地、产业的资源优势。

  近几年,西青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辛口镇创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西青区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实施了“书记项目”“青”锋突击队、“青”叩家门、“雏雁启航”“青苗赋能”“揭榜招贤”等一批基层党建实践行动,形成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辛口镇第六埠村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的第一站。西青区利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场地,成立了“创富工坊”。工坊整合政策、社会组织、金融单位等各类资源,为第六埠村和周边村打造了集展示、销售、推广于一体的特色窗口。工坊成立以来,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订购的模式,蔬菜订单突破10吨,初步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立足这一实践,西青区紧扣都市型现代农业,运用乡村运营的理念,探索出“政府主导、集体所有、市场运作、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今年7月,西青区启动“红色领航 乡村运营”行动,旨在紧密联合地域相邻、产业相连的基层党组织,实现共富共赢、共建共享。行动包括构建多元参与的“运营主体”、挖掘城乡融合的“运营要素”、打造本土特色的“运营项目”、健全务实有效的“运营机制”等4个板块、12项任务,快速推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专业化组织的发展模式。

  目前,全区组建成“古镇夜市共富”“农特产品产销”“闲置资产盘活”等6个抱团共富联合体党委,覆盖20个行政村、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

  西青区始终不渝强化财政、金融、人才、土地对农业农村的保障力度,不断拓展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范围,并培养锻造了一支能力过硬、本领高强、懂农村、爱农村的党员干部队伍,有力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蓄势赋能 激活文化融合新动力

  西青区因运河而生、因漕运而兴、因非遗而美,南北荟萃、古今交融的地域风情滋养出年画文化、大院文化、精武文化、赶大营文化等。

  近十年来,西青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运河明珠·活力新城”等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以“运河明珠·润泽西青”为主题的西青区展台引人注目。展位以京杭大运河为故事线,生动再现河畔古镇杨柳青繁荣的漕运景象,同时,通过曲艺武术表演、民俗文化讲堂、互动体验和70多种文创产品等,全方位呈现了西青特色文化魅力。

  文有脉,行必远。作为大运河岸的活力新城,西青区积极推动文商农旅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以“一文一武”为龙头,生态、农业、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水韵西青 入画杨柳”主题线路、稻香农谷、工业特色游等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产品的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青区统筹推进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加快建设大运河艺术之城、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等非遗资源,建立了“非遗+”工作模式,不断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截至目前,区内国家、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65人,编辑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双语版《天津市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和杨柳青民间文化系列丛书等有关书籍20余本,形成了珍贵的非遗资料。

  精准提升 构筑美好生活新高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西青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为人民谋发展、谋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青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使命担当,区级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每年实施一批区级民心工程、全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

  这两年,西青区以“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为抓手,系统谋划民生工作,推动经济发展与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双提升。

  聚焦“一老一小”,西青区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扩优提质,优质均衡发展,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6所、学校6所、各类学位8250个。打造出“北文南武”课后服务育人品牌,开通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的校车线路61条,受益学生2200余名。在居家养老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有日间照料中心82家、老人家食堂164家。同步推出的“智慧养老打造西青农村生活性服务新模式”,被农业农村部选树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

  就医、就业是人民关注的热点、焦点。西青区持续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西青医院、西青中医医院发挥龙头作用,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夯实基础,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筑牢网底,民营医疗机构达到408家,总床位数6943张。同时,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开通了延时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上线了26项居家医疗服务项目,并通过建设区域紧密型医联体,使“云药房”和慢病管理中心内的保障药品达2700余种。“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增就业人数超8.6万人,公共就业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推出援企稳岗、“人才强区十五条”等多项利好政策,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人才培养服务重点项目,打响了“运河工匠”品牌,全区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追求,全区线上线下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组建群众文化队伍达600余支。

  此外,西青区全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防范化解风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久久为功 织就锦绣生态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青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狠抓环境治理,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生态环境明显向好。

  近年来,西青区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王稳庄镇、辛口镇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区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西青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相继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大沽排水河沿岸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绿色生态项目。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西青区积极参与联建联防联治,全面实施河湖长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机制。环境对外吸引力、对内承载力持续加强,累计引进北京项目近70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

  2023年,西青区启动王稳庄镇水环境修复工程,新建成人工湿地1290余亩,与万亩稻田、生态片林、设施农业等形成了“林、田、湿、渔” 为主导的生态模式,镇域内气候明显改善,累计吸引并观测到野生鸟类达100多种。

  今年6月,“京津冀生物多样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创新基地”在王稳庄镇揭牌成立,围绕王稳庄镇内独流减河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和生态系统等协同研究,不断擦亮京津冀协同发展底色。

  同时,全区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进一步得到改善,生态空间不断拓展。2016年至今,全区综合整治河道139.56公里,完成退渔还湿1.2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9.5%,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09%,PM2.5年均浓度较“十三五”时期下降15.4%。

  此外,西青区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妥推进“双碳”行动,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美丽天津建设贡献出西青力量。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海阔天高的征途,西青正在浩荡春风中蓄势起航。全区上下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刻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西青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MTJJ8464/202410/t20241021_67568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