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观察】赓续中华文脉 打开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层层密码

发布时间:2022-08-28     来源: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作者:佚名    

  导读: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一系列任务要求。广播电视文化节目作为繁荣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正不断以新表达、新范式、新潮流,为“传统”塑造新魅力,为“文化”注入新活力,揭开了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层层密码。

  一、融古贯今建构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任何一档传统文化节目都应从历史中观照现实,带着时代的眼光走进中华文明,不断找寻传统文化宝藏中的时代命题和当代价值,这是建构新时代传统文化节目的重要落点。

  无论是《经典咏流传》中“和诗以歌”的古诗词传唱,还是《典籍里的中国》以古籍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都试图在古今之间架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里的“价值表达”,是以家国情怀引领民族认同,以红色基因引领爱国情操,以时代精神引领青春共鸣,是将视听作品转化为人们共同自觉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因此,我们看到《经典咏流传》以一曲荡气回肠的《楚魂》展现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浓烈爱国情怀,撒贝宁深情朗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呼应这千年的爱国之情;看到河南台元宵晚会《五世请缨》以四位佘太君的铿锵唱腔致敬边防军人,赋予经典戏曲唱段以时代精神,不用煽情却深深感染观众;看到山东台《中国礼 中国乐》邀请参加过国庆阅兵仪式的女民兵,向观众介绍阅兵服里的“中国元素”,展示衣冠举止背后的大国精神与自信豪迈,传统文化在这一刻有了更长久、更精彩的生命力。

  二、深挖传统文化特色,形成较强粘合度

  主流电视媒体传统文化节目创作有个共同点,即不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彰显区域特色,使传统文化节目更接地气。众所周知,北京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从故宫到天坛,从长城到颐和园,从大运河到中轴线,凝聚了鲜明的北京特色。因此北京台以本地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推出了《遇见天坛》展现出古代祭天的中和韶乐,诠释礼序天下、乐和乾坤的中华文明价值内核。《上新了·故宫》邀请知名设计师以故宫红、紫禁薰、宫灯、铜镜等故宫元素为题材,设计文创产品。《最美中国戏》在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中唱响“临川四梦”,使皇家园林与传统戏曲交融相汇。河南台则将视野投向了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大唐神都洛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依托本土做文章,既有文化土壤又易增强传统文化与艺术呈现的强关联度,因此开封、洛阳走出唐朝小姐姐,龙门石窟走出龙门金刚自然妥帖,毫无违和。这些节目侧重于打造传统文化的接近性、深耕本土的特色化,巧妙找到本土资源与当代文化需求的契合点,并以一种放大的、唯美的、新奇的方式组合呈现,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相融相通。

  三、创新文艺表达方式,以新科技赋能新视听

  传统文化节目创作既要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又要找准传统文化与创新表达的有机结合点,以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国家宝藏·展演季》探索以舞蹈艺术的诗性、抒情性描摹国宝的意蕴,以艺术体操的动感和姿态美,展现莫高窟壁画的灵动,以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跨界使文化遗产绽放新机。河南台的《舞千年》以充满沉浸感的实景取景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讲述一幕幕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

  “艺术+视听”“文化+科技”正成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突破点,也是当前国潮文化节目“潮”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文化遗存,都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现代视听产品,通过VR/AR/MR、自由视角、跨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等新科技新创意,让体验感、代入感更强,使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传统文化、历史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观众在虚实之间、古今之间体验文化之美,通过新视听走进诗词意向、深入历史肌理、纵览山河豪迈,感受传统文化不断舒展出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四、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把准新需求下的审美期待

  传统文化节目不仅在形式创新上做文章,更在艺术形象、叙事方式、接受体验等方面进行多元探索和突破,不断打开艺术审美的潮流密码。一是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特征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唐宫小姐姐、洛神飞天、龙门金刚等辨识度高、趣味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烙印,形成熟悉与陌生兼容,古典与现代并存的审美符号。二是从多元角度解读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彰显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如《中国考古大会》聚焦12大考古遗址,通过时空探秘、舞蹈演绎、全息影像等“活化”考古成果,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灿烂发展成就。三是创新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潮感”,用年轻人喜欢的话语体系和审美方式创作节目。探索打破文艺晚会、综艺节目的板块化模式化叙事逻辑,尝试去主持人化、去舞台化,不断融入网感化思维。在《端午奇妙游》中四个唐小妹畅游端午,节目以“网剧+网综”的形式展现,贯穿漫画、追剧等潮流元素,妙趣横生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深受年轻人欢迎。

  五、创新传播策略,以全媒制播赋予中华文化影响力

  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创新”不仅在内容本身,更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上,一些传统文化节目“破圈”的重要启发,就是传播与创作同等重要。一是全媒传播,移动优先。《中国诗词大会》在第六季时,引入了“5G多方实时视频连线互动”技术,十期节目及融媒体产品通过央视网多终端和联合传播平台全网推送,累计视频播放、互动和阅读次数超3.7亿,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8.35亿。河南台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策划时,把“小屏”传播放在首位,始终围绕移动端的应用场景策划选题、制作内容。二是注重短视频传播,拓展节目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节目出圈的“爆点”往往不是长视频,而是小而精、美而优的短视频,各台瞄准时机通过植入交互、开放、共情等互联网传播基因,剪辑出最核心、最精彩的内容,以精短、直观、便捷的短视频向网端传播。三是推高网络社交声量,注重话题持续发酵,形成长尾效应。互动化正成为全媒传播趋势,传统文化节目也在主动挺进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人群聚集的网络公共平台开展互动传播,特别是高度重视超级传播者的催化作用,借助网络大V、权威媒体以及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提升传播能级、放大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2/8/22/art_69985_105836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