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到创作实践中,积极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独特而强劲的能量。
电视艺术展现新时代的新风貌
与新气象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的这十年,电视艺术工作者使命在肩、豪情满怀,自觉将艺术创想融入时代大潮,生动描摹人民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以饱含真情和艺术感染力的笔触彰显新时代的万千气象,用广阔的视角、高远的视野探寻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行了深入阐释。
其一,展现“国之大者”,以生动的艺术创造为时代塑像、立传、明德。何为“国之大者”?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当今电视艺术工作者生逢伟大时代,也将展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作为创作的主音,自觉以艺术之思描绘时代风貌,记录时代表情,彰显时代精神。十年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及重要时间节点的精品力作跃然荧屏。电视剧《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问苍茫》、文艺节目《闪亮的名字》《时间的答卷》等深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寻理想、真理、信仰的矢志初心,艺术化地阐释了历史的逻辑与时代的主潮。电视剧《山海情》《大江大河》《在一起》、纪录片《小岗纪事》《港珠澳大桥》等,将“国之大者”融入百姓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凝练鲜明的时代精神。
其二,扎根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成为作品的永恒主角。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十年来,电视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世间百态中探寻生命底色,自火热生活里提炼人生真谛,将人民的呼声与热望、奋斗与梦想化为一段段生动鲜活、直抵人心的故事。“人民”是什么?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在观众熟知的那些剧集里,人民就是《父母爱情》中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江德福与安杰,就是《装台》里尝遍台前幕后苦辣酸甜、依旧笑对人生的刁大顺,就是《山海情》里噙着泪花、坚强前行的水花,就是《漫长的季节》里为探寻真相一往无前、无悔付出的出租车司机王响……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当创作者将心、情、思沉浸到现实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才能在艺术之林中常青,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成为作品的主角。
其三,激活传统基因,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电视艺术工作者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十年间,他们努力从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和价值旨归中汲取灵感、开掘资源,以视听语言展现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内容,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将传统美学意蕴与当代审美趣味相融,并利用AI、VR、XR等新技术让沉淀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可触、可感。《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梦华录》等剧集,在古意盎然的氛围中展现亘古不变的共通情感,激发观众共鸣,拓展文旅边界,在社会上掀起一阵阵“国风热”,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成为新时尚。
其四,坚持守正创新,用艺术精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十年来,电视艺术工作者在题材开掘、类型融合、艺术表达上都有了显著突破。在题材表达上,《问苍茫》《破晓东方》《大道薪火》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空白,以青春化的表达拓宽革命故事的历史与艺术书写空间,《三体》巧妙处理了科学幻想、现实观照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关系,为科幻剧创作开辟新思路;在艺术表达上,《人世间》《繁花》《南来北往》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审美潜能,为荧屏带来新亮色、新惊喜;在产业扩展上,《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为“影视+文旅”带来了更多可能。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那些能够传递真善美、彰显正能量,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精品佳作,正在为观众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十年来电视艺术创作的经验与启示
十年来,电视艺术创作精品迭出,在传播党和国家声音、展现伟大时代精神、描摹人民奋斗梦想等方面硕果累累,已成为亿万百姓的精神刚需。思考这十年电视艺术创作的基本经验,可为今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是秉持正本清源,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电视艺术创作的实践与成果再一次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必须明确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将目光聚焦在时代大势上,聚焦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上,应以创作史诗的雄心来生动揭示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用特有的视听优势为时代精神做出生动注脚,通过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让主旋律更加响彻人心。
二是恪守人民至上,才能让作品获得口碑和市场的双赢。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高扬人民性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精神红线。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电视艺术工作者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深厚的人民情怀洞悉生活本质和生命真谛,体察百姓悲欢、把握人间真情,才能更好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的新风貌,也才能让作品受到人民的真心欢迎。
三是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使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历史给了电视艺术工作者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艺术家站在当下回望历史,不能陷入无端的想象,更不能堕入历史虚无,而要树立大历史观,用更广阔的视角观照历史,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历史的本质和逻辑,寻找历史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在史实讲述的当下性上探索新路径、取得新突破。
四是夯实精品理念,才能在攀登高峰的路上留下足迹。创作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电视艺术工作者只有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将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的全过程,以追求卓越的匠心深耕细作,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功力推陈出新,以打造高峰、留存经典的勇气稳步向前,才能在未来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让电视艺术事业开拓出新的境界。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文艺评论小组)
原文链接:http://gbdsj.hunan.gov.cn/gbdsj/xxgk/gzdt/hyxx/202408/t20240814_334319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