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这些“大会”打开文化新体验

发布时间:2022-08-15     来源: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作者:佚名    

  从“实地探索”中华文明起源良渚遗址,到通过一尊尊青铜器皿探寻隐藏在历史中的诸侯国,目前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中国考古大会》将考古发掘研究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一批“大会”系列文化综艺持续引发关注,成为一道电视节目的独特风景。

  趣味形式“打开”传统文化大门

  以知识为载体,以文化为根基,通过趣味竞技答题的形式传播语言、文学、历史、民俗、地理等知识,是这一批“大会”系列文化类节目显著的特点。

  已播出六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历了形式创新和赛制升级的改变,从“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到九宫格/十二宫格、去伪存真、身临其境、对号入座、知识题等出题方式,再到首次引入开放式命题,让九宫格、助力千人团、身临其境等题目类型大胆开放,随着每一季节目播出,《中国诗词大会》不断创新的环节,让诗词有了更多彩的展现形态。

  一些“大会”系列节目,带领观众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风采。《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对地名文化的呈现形式进行了升级优化,增加“地方展演”环节,进一步推出“地名评书”“千亿像素看中国”“地名飞花令”“地名故事汇”“地名拼字题”“旅行达人讲述题”等竞技形式。节目将地名、文化、情怀三大要素的巧妙融合,多维度介绍地名法规、地名标志、地名语源考证等知识,展现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用知识竞答的方式“鉴赏”国宝的现场,《中国国宝大会》围绕全国140多家博物馆的近千件文物精品,通过“风云罗盘”“合纵连横”“无界五行”“身临其境”“国宝来了”“群雄逐鹿”“楚汉之争”等环节,让选手和观众通过文博知识竞答开启一段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探索之旅。

  升级“大会体”模式,《中国考古大会》紧扣考古工作“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等程序,围绕“考古空间探秘”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地探秘文物出土过程,揭秘文明密码。

  从汉字、成语,到诗词,再到地名、考古、国宝,不断推陈出新的“大会”系列节目,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新技术让文化“沉”进去、“动”起来

  广电视听新技术的加入,让“大会”拥有了沉浸式、动态感的视听体验。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舞台上,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使用,对嘉宾出场、选手对战、嘉宾出题等环节内容进行了三维立体的场景化展现。

  融入AR扩展技术,对AI+VR虚拟场景进行大屏视觉的意境延展,节目打造“视+听+触”多维融合的舞台立体空间,在观感体验上打破“只可意会”的诗词之境,将《中国诗词大会》浓郁典雅的气质淋漓尽致地、具象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抬头可仰望“满天星斗”如中华文明灿若星河,低头可俯视“山川河流”似文化遗存星罗棋布,《中国考古大会》依托AI+VR裸眼3D超高清演播室制作技术,针对十二大考古遗址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AI+VR呈现内容。节目还邀请12位“考古推广人”体验考古任务,介绍考古文物,展示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千亿像素”下能看到怎样的中国?《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通过千亿超高清像素VR实景的高新科技,全景式展现多个城市的全貌。节目充分运用电子屏幕、功能区变换、VR、5G技术等,让现场选手和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也推动着节目样式表达的创新升级。

  “大会”系列文化节目创作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潮流,既提升节目的参与互动感和沉浸式体验感,也让传统文化与广电技术相得益彰。

  巧传播释放传统文化价值

  面对多元的受众,文化类节目如何将厚重的传统文化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传播?“大会”系列节目将传统文化的展示置于悬念十足的综艺竞技中,将蕴含在题目中和故事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考古大会》,在“大会”系列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受众角色和地位也同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受者,更是节目的参与者,发挥着“传”的功能。

  “大会类”文化节目的参与者也并不限于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的参与丰富了节目表达,提升传播广度。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90岁老英雄回忆万米高空战机熄火舍命着陆。

  节目中巧妙运用的大量的“中国元素”和“传统符号”,也为节目打造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如《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依据诗词内容不时出现的满堂荷花、根根翠竹、弯弯小桥、片片枫叶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令人遐想无限;《中国考古大会》的主舞台设计借鉴考古工作中“关键柱”的理念,坐席旁则巧妙地融入了古代礼器内圆外方的“玉琮”元素。这些视觉符号为节目奠定了古朴典雅的中国风基调,同时在细节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会”系列的文化类节目以较强的知识密度、艺术高度和科技浓度,让“沉睡”的传统文化“苏醒”,让观众凝视灿烂的中华文明。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2/1/18/art_69985_103207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