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十四五”规划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现实考验,广播行业沉着应对,用户数量出现回流趋势,继续在构建广播新型主流媒体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本文围绕广播的触达率、广播传播的效果、新技术助推下老广播创新的动力,以及新型广播未来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挑战等四点展开对全年发展的综述,并提出,广播亟需探索一种高度适应智能化传播语境的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叙述方式,与智能化传播匹配的音频内容体系的建设或可成为音频媒体行业的破局之处。广播唯有抓住当下机遇,着重发力才是王道。
今天广播媒体正经历着视听领域的深刻变革,2021年或可看作是行业变革的一个节点。广播用户也出现了数量回流的新趋势。2021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中国广播事业、中国广播人热忱回应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闻传播使命——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一、布局:无处不在的广播
决定媒体影响力的首要条件是什么?节目完播率?粉丝数量?还是流量变现能力?是,也不是。因为任何时代的任何媒体,有效覆盖和有效触达是第一步。这是媒体长远、负责任发展的基础。
广播媒体的触达,早已不再唯覆盖率而论了,也越过了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试图通过手机与受众链接的设想。最终落实在:拓展新型广播与受众更多的接触机会、更广的接触范围和更突出的接触效果。
经过几年的发展,上述认识逐渐落实在广播的变革与新生的发展之路上,2021年更多转化为实质行动,节点特征突出:新型广播更强势入场国际意识形态话语争夺战;“中国交通广播”的国内贯通加强,区域性广播频率先后开播,撬动起陈旧性区块分割的体制性链接硬伤;“村村响”落点在田间地头,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抵御洪涝灾害和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主流传播中,广播不可替代,功不可没。
(一)对外广播的有效触达
2021年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支持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问候。80年来,中国对外广播在联接海内外听众等方面做出贡献,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意识形态话语争夺战中,主动回应,多点布局。
尊重国际传播的规律,更强调对外广播有的放矢的传播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推出了《了不起的考古发现》。该节目在对各个考古现场进行视频直播同时,推出了高质量的音频节目。美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布)、利比里亚等多个国家的听众更便利地通过声音感受到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同样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向周边国家传播,在柬埔寨国家广播电台开设了《中国广播剧场》专栏,并与其合作推出了柬埔寨语的 《三国演义》。该作品的多角色配音、多音效制作特点在柬埔寨尚属首次,受到当地新闻部长与普通听众的一致认可,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称号。
适应国际受众流行的数字化媒体使用习惯,音频新应用的海外触达值得回顾。被称为“QQ音乐国际版”的JOOX Music,主要面向的是东南亚国家受众,2021年已经实现了“从简单的用户听歌、看MV到演唱会、个人秀场的功能升级”;另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海外应用是由中国人创始的Castbox,2016年推出,2019年就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第三方播客平台,截至2021年12月,共使用了75 种语言,覆盖175个国家,活跃用户超4000万,并且连续两年名列 Google 年度应用奖项之中。
(二)区域之声建构区域链接
就全国电台整体布局而言,一方面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精办频率频道”号召,2021年总局先后批准撤销14个电视频道和7个广播频率,批准调整优化了一大批专业频道频率;另一方面区域间媒体融合层面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2月26日,京津冀之声开播,运营主体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和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组成,京津冀共同发展格局下的新闻传播合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10月28日,全国首家由地方电台开设的区域性广播长三角之声开播一周年,于当日成立了“长三角之声·阜阳全媒体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1年3月14日试验播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对华南地区的短波广播,于3月24日上线了台海之声和“看台海”新媒体平台。国家台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优势,重视收音机这一有着历史贡献的传播渠道及其释放出的文化信号,同时也深耕网络媒体,突显不同区域声音媒体的传播合力需求。
(三)应急广播助推户外空间的全面覆盖
广播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与受众主动点播的优势中很难拔得头筹,但最后一公里的线下连接受众却独具优势。“村村响”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应急举措,县级播控平台、乡镇广播站、村级广播室、音柱和高音喇叭,铺设了一条承载唯一声音内容的线下通路,满足农村基层听众的强需求,党和国家政策指导、防控知识、疫情信息等无冗余信息也直接推送到乡镇社区、田间地头,大大突出了有效覆盖、有效到达和传播效果增强的理想预期,实现与互联网传播的互补。甘肃临夏县广播电视局以覆盖全县的千余个“大喇叭”为支柱,持续播发党史学习等相关内容。“学习强国”同样注意到这一直面群众的精准平台,将自身的优质音频节目植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等各个地区的“乡村大喇叭”之中。
2021年7月份的河南洪灾中,河南交通广播作为省政府的应急广播发挥了应有功能。广西广电局于11月19日与广西海洋局签订《海上应急广播试点共建协议》,先行选定了自治区附近海域的5个岛礁开展试点建设,周边群众可以由此接收最新的海洋灾害预警等信息。
2021年是中国应急广播建设的关键之年。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布应急广播标准体系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前者侧重应急广播体系的标准建设,后者则明确了应急广播的运行维护、技术要求等各个方面操作准则,将助推广播在户外空间的全面覆盖。
(四)开启跨界多场景声音应用
今天,对于广播的想象不再只停留于收音机提供的常规节目,转而以万物皆有声的理念拓展用户使用音频的多维场景。在居家生活中,语音始终是多种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百度公司2021年发布了带屏版智能音箱“添添”,较之以往新增了旋转设计、家庭K歌、语音购物等功能与服务。西安交大一附院引进了医疗智能语音输入系统,以医学文本录入的方式助力智慧医疗模式;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引入智慧语音庭审系统,极大方便了庭审笔录、文书撰写等日常工作。上海市延安路2021年开启了别具特色的公交运营,乘务人员以“红色之旅”为主题提供讲解服务;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也以车为媒,进行了多场“生态大篷车”线下巡回活动,市民可从中体验录制环保主题音频、倾听沉浸式森林声景等趣味活动。
与此同时,广播频频亮相于图书馆、博物馆、景区、艺术中心等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10月左右在成都街头展出的“高新24小时城市书房”,不仅提供传统的纸质书阅读空间,用户也可以戴上耳机收听免费书目,并扫码制作声音明信片赠与亲友;“阿基米德”与上海图书馆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打造“广播里的图书馆和图书馆里的广播”。“听听FM”与北京市文物局通力合作,以声音导览的方式赋予文物旧址以新的生机。截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已有780个景点实现“安康码”自助游览。同样,在5月24日启用的上海广播艺术中心中也为新广播创意空间、网络音视频直播间等留下一席之地。
二、到达:广播主旋律叙事触达人心
当前媒体产品空前丰富,触达受众并赢得人心是主流媒体影响力的理想目标。2021年广播一如既往,在强调精品节目研发的同时,自觉重视广播传播的“议程设置”,如建党百年形成全国广播的“合力”效果;传统节日对于社会集体的仪式框架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心力效果等。2021年这一系列的探索,体现了新型广播在传播理念上的创新。
(一)建党百年宣传:声音作品合力入耳入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级广播媒体以此为契机相互呼应,形成回环往复的声音浪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精品力作《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以短小精致的365集音频节目刻画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节目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不断播出。北京台的《百集京华党史故事》、上海台的《无形的勋章》、珠海台的广播剧《杨匏安》,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呼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由湖南广播传媒中心主要策划与执行的“百炼成钢路 音乐颂党史”音乐党史课走进线下,以百年党史为依托向多个省市的机关单位和广泛群众等展开了宣讲活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重视青年力量,组织了“知信行”大型活动等。各类网络音频平台同样为党建事业不懈发声。“学习强国”的《传世故事诵读,战火中的亲人》、“云听”的《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等节目都在为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贡献力量。
(二)节日报道:以仪式框架日常生活
2021年7月16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出席了在郑州举办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节目创作座谈会。过去广播与节假日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它不仅仅在节日宣介与假日陪伴方面发挥了长足的引领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广播声音参与了社会大众生活的一种仪式框架,是长效、深层的传播渗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迎接新春的标志性直播《中国声音中国年》2月11日开播。迄今已连续举办6年。2021年节目的主题是“伴你回家、陪你过年”,听者在声音陪伴中回望过去一年的中国记忆,家国情怀与新春祝愿承载其间。6月25日端午节,以中华名楼为载体的“璀璨中华名楼·祈福国泰民安”燃灯祈福活动在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泰州望海楼、温州望海楼等十八座历史文化名楼同步开展。活动由中广联合会交通宣传委员会总体部署,武汉交通广播等各频率主持人联合当地各楼的讲解员进行了景区特色的直播介绍。9月21日中秋节前后,山东电台推出普通话与四川话相结合的诗词诵读,篇目涵盖《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应景名作。十一国庆假期,广东交通之声提供的出行提示成为全国交通广播智能升级的缩影,其中既有云游大湾区的直升机直播,又有交通记者接地气的路况播报;既有来自电波的常规节目,又有与抖音、快手等合作的融媒体服务,以多方位保障在宝贵假日中节约用户的时间与精力。
(三)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神的传播渗透
2021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的《运河之上》紧扣大运河这一时代工程,进行了历史、文化、水利等多方面的解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中华国苑》则采用微广播剧与主持人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先以剧情串联起我国古代的典故与趣闻,后由主持人讲解故事的发生语境与当下内涵等。河北台的《运河·中国》、湖北台的《奇妙的中国地理课》、吉林台的《中医药文化》、陕西台的《国宝长安》、安徽台的《诗话二十四节气》等广播融媒体节目都各有特色。
音频平台在内容创作上普遍比以往更为关注中华文化主题。“蜻蜓”在文化专区中开设了国学经典等栏目,收录了《道德经》《红楼梦》《弟子规》等经典之作;“喜马拉雅”将相声评书合二为一,在推荐栏上方予以清晰标识。这些用声音传播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在本质上凸显了文化精神的传播渗透力,突出了声音传播的优势。
三、新生:智慧科技赋能老广播
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之一,深刻影响着广播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形态。2021年10月8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全文下发,其中提到广播电视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创新有效赋能行业发展,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模式基本建立”的目标。
(一)5G智慧电台建设引领国际标准
有学者认为,“在5G出现以后,广播的原有技术体系已经被新一代通讯方式及其机器体系所取代,并正在逐渐失去对信息分发的控制权。数字媒体的逻辑和游戏规则又使得传统广播无法真正适应数字媒体的各种端口,广播正迎来与报纸、电视相似的融媒体发展困局。”若要避免困局,需先提前布局。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广播先后加入了5G智慧电台的运营矩阵中。2021年3月21日秦安综合广播(甘肃省首家在县域级5G智慧电台)试运行,8月8日张家口综合广播(河北省首家5G智慧电台)开播,9月1日湖南旅游广播(首个应用iMango4.0系统的省级广播频率)改造成为播客电台,9月2日杞县人民广播电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河南分网与杞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打造)上线。江苏省广播电视局12月21日在南京召开江苏省5G广播试点工作总结会议,局、台、网三者在技术加持下团结得更为紧密。从南到北,从县到区,从市到省,不同层级的广播媒体纷纷以5G作为节目生产、制作与播出的主流技术,顺应数字化的发展潮流。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已经在5G NR广播上引领制定了国际标准。
(二)算法助推广播深度获取用户
智慧音频较之传统电台的一大进步是有效解决了用户兴趣与海量信息间的匹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为人知的算法机制。以算法起家的字节跳动公司在2021年内部测试了其国内首款音乐类手机应用“汽水音乐”。与其他音乐APP不同的是,“汽水音乐”的歌曲切换模式采用了上下滑动的设计,这与当前流行的短视频应用别无二致。有业内人士预测,“汽水音乐”正式推出后可能会添加播客功能。当许多传统媒体从业者还在固守既有的单向度思维时,网络音频平台已经不断迭代。
由算法而来的用户画像功能使得各类音频媒体针对性地推出了多种应用版本,以对接不同属性的用户群体。“云听”于2月份推出“乐龄版”,针对老龄群体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助听模式;6月1日儿童节当天推出“少儿版”,核心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9月上线“云听朗读评测”系统,使得少年儿童的中文诵读有了快捷和专业的在线测评平台;10月14日重阳节当天推出了“简洁版”,在内容上匹配以养生、戏曲等节目,在形式上力求字体和界面的清楚。“喜马拉雅”迄今也开发出了“儿童版”“企业版”“海外版”等诸多版本,并且针对相应群体开发了早教机、听书机等一系列产品服务。
算法以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音频媒体的内容与形式。在语音识别上,科大讯飞5月份进行功能升级,现已支持识别12种方言与8大语种;“喜马拉雅”音频算法团队自主研发了语音合成TTS(Text-to-speech)技术。这一技术可以使得用户输入的任意文字实时转换为不同温度与性别的声音产品。
2022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这启示广播音频从业者,应以社会责任感为导向进行算法服务的优化升级,服务用户而非算计用户,进而促使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多样化的智能声音产品创新
北京台打造了“广播直播智能语音互动系统”,用户可由此进入“听听FM”的讨论区,与正在直播的主持人和正在收听的其他用户同频互动。2021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到“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12月31日,全国百家智慧电台参与的中国广播首档《虚拟主播大赛》启动。近20名AI主播在播报、辩论、即兴发言等环节展现实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经过2021这一年来的智能化布局,3月份与杭州倒映有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深耕人工智能语音领域;8月份与全景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重点关注智能汽车场景中的音频内容创新。
四、结语:拥抱大音频时代
如前文所言,2021年可看作是广播变革新生的一个节点。站在这个新起点上,展望似乎可以远一些。
(一)机会不只属于广播
音频媒体的经营性收入,对于广播和互联网新媒体而言都不尽如人意。2021年全年,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直播带货、广播私域流量变现、音频内容付费等创新的运营模式很难实现行业上的一种扭转。而入局音频传播领域的也不只是广播和互联网音频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家居、大健康产业等正参与改写着这个领域。音频传播牵涉的专业和行业领域庞杂,意味着需求广泛,前景可观;但也意味着其建立在智能化传播基础上的跨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搭建任务艰巨,理论体系不完善,也预示短期内难以在产业领域搅动市场,破局之处可能在于关键性行业间摈弃成见的融合研究启动。音频媒体发展天地广阔,有可期待之市场大格局。
(二)大音频时代亟待开展的内容体系建设
“大音频”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定义是很难界定的,这个概念内涵与外延要突破到所有跟声音有关的内容层面,用声音跟人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大音频”也意味着在传播介质层面上基于融合理念的一种模糊:视听媒体内容边界正进一步模糊,不仅很多做电影电视的人也在做音频节目,而且视觉内容伴生的声音要素之重要性相互之间越加不可拆分,口语、文字、视听媒体的内容表达边界在模糊中,正影响到不同介质符号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我们可以认为,通过音频形态这个切入的角度,认识到不同介质的媒介表达,正同时转向蜕变为一种高度适应智能化传播语境的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叙述方式。
“大音频”的关键性内涵,讲的是音频内容的表现领域、音频信息的传播主体、音频内容的接收方式和场所、音频信息的承载渠道等将区别于传统广播媒体。音频内容或者音频媒体与人之间最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这将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声音传播首要思考的课题。当前音频媒体行业发展破局之处或可在于:与智能化传播匹配的音频内容体系的建设。
当前的短音频虽为局部内容创新,但已初露端倪。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的《军事观察》,纵论天下军情,解析兵道玄机,每条5分钟左右的短音频至少有2万+的播放量。
(三)机制性桎梏仍是全球广播发展的难题
传统广播机构最大特点是以中心为单位,完成采编播的全部环节,台层面对全台新闻业务缺少指挥协调机制,很难适应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分发方式。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广播人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公司成立的故事讲述实验室(NPR Storytelling Lab)本质上是为了突破传统广播机制的束缚,打破广播、播客、数字化、视频制作等部门的界限,打破的壁垒包括所有生产部门和整个组织系统,期望内容产出优先,以创新枢纽的“特区”建设来对抗传统机制的桎梏,以呈现这个内容效果的最佳状态。这是对接智能传播的内容需求期待,把内容传播的场景和渠道放大到“媒体”之外的广阔空间中,同时把对“内容生产”的尊重放到最高位置上。为了服从这个目标,就不得不超越原有的媒体机构(过去建立起来的内容生产流程和行业分工)限制,超越媒体原有内容生产中的壁垒(音视频内容生产中基于媒介层面的差异性不相容)。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由主管节目和受众开发的副总裁主持,节目部、新闻部、NPR客户端和培训部四个部门主管作为主管团队负责人,小范围内实现人对于机构性障碍的跨越。
(四)地方文化深耕或可是广播业持久发展的原动力
2021年广播的地方性发展体现为乡村社区广播的建设与发展。“现阶段,乡村广播对于乡村社会而言,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乡村广播在乡村地区的信息传播活动本身,在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它更是成为乡村集体记忆和乡村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成为乡村文化符号的一种“科技 + 地方文化”的新路径让地方优秀文化“活起来”。
他山之石可借鉴20世纪末以来,西方广播学者一直在呼吁广播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是以地方性传播缺失为代价的,呼吁地方性广播的个性价值。互联网智能化传播背景下,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智能音频多媒体内容生态系统初建,正逐步开始探索地方文化的声音表达,声音与人的本质需求。新型广播媒体正立足于对基层、对社会个体真实需要的满足上,这是传播的起点。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2/2/16/art_69985_103500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