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文化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发布时间:2024-04-04     来源: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网站     作者:佚名    

  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

  文化遗产的资源化转化

  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很难被直接作为文化资源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因此,要完成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有效衔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首先要进行文化遗产的资源化转化。

  文化遗产的资源化转化主要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经济发展的资源化转化;这一类转化往往是将文化资源中具有经济转化能力的部分进行提炼升级,使之可以进入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生产环节中。诸如在丹巴县的文化资源中,成人礼是当地十分重要的一项文化遗产,这一仪式原本也只是有着更强的社会交流与社会沟通的意味,通过这样的仪式,不仅女子开始获得他们的社会性别可以开始谈婚论嫁,同时也逐渐强化了村落内部以及村落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随着丹巴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逐渐进行其资源化转化就显得十分关键。在文化遗产的资源化转化的过程中,成人礼文化内涵中的“选美”这一要素就逐渐被抽离出来作为文化资源逐渐介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去,成为了丹巴县嘉绒风情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面向文化建设,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源化转化。在这一面向中,要抓住重点、抓住要害、抓住根本,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断增进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许多的民族节日、民间文学中在其文化内涵上均有着对多元传统文化的同一性的认同。在文化建设面向的资源化转化中,更应该重视多民族共有、相近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并基于此来进行话语建构与叙事。

  文化产业参与现代村落文化建设与治理

  传统村落承载着居住在这个村落的人民曾经经历过的历史、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生活状态。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文化空间,一方面承载着过去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还承载着当前的文化状态。这种文化状态既是文化历史性的传承,还有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在传统村落中传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正由于传统村落承载了多种的文化状态,因此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就成为了当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置任务。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实际上是在重塑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塑不同于“传统的发明”,而是在传统村落现在已有的文化状况的基础上重新发掘、回顾过去的文化状况,以期重新建构起一个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基石,没有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就难以在此基础上讨论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如何发展。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实质上是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的重建,而文化或进一步来说文化资源对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起着核心的作用,没有相适应的文化氛围或者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是在进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组。针对每一个村落的文化氛围的重新塑造以及生活模式的再现都是进行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的重要内容。简言之,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就是传统村落整体的文化资源化的过程,使传统村落得以一种相对适合的状态进入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序列之中。

  传统村落的创意发展要立足于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因为社区使整个传统村落成为了一个整体的文化资源,或者是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更加的系统化,为传统村落的创意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角度的便捷条件。二是文化氛围对于创意阶层存在着特殊的吸引力,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可以重塑这个空间的文化氛围进而实现对创意阶层的吸引与培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集聚人力资本。三是社区营造对于创意资本的吸附力,传统村落的社区营造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自身品牌独特性的塑造,而独特性是吸引创意资本流动最为主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此外,传统村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当地居民的参与,当地居民不参与的传统村落的建设实践中去,就很难实现根本上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从文化资源系统的角度来说,当地居民也是文化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文化资源系统“活”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鼓励当地居民积极的参与到传统村落的建设工作当中去,要实现居民与传统村落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进一步协同对接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对接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分别为与生态的对接、与技术的对接以及与产业的对接。

  与生态的对接。村落地形和自然风光各异,应突出生态气候多样性的特色,继续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出一系列的精品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建成幸福美丽乡村。同时,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以本土多元的民族医疗为依托发展康养产业。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凭借生态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将运动休闲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户外休闲运动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山地运动健身、露营、骑马、徒步登山穿越等为主题的户外休闲运动项目,提升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与技术的对接。加强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与发展。加强文化资源创意策划和转化,完善各类生产服务网络,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提高科技手段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利用程度,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数字网络产品,加快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的数字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和结构调整。利用好本地文化,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文化的开发。建立信息网络中心,打造综合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出版、发行经营,网络广告等新兴文化业态。

  与产业对接。依托藏羌彝文化走廊多元多样的饮食文化资源,发挥区域整合优势,打造一系列具有藏羌彝传统文化优势的美食、饮品等文化产品。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高新技术、时尚设计与工艺美术品设计相结合,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服饰业,围绕人文、风俗开展服装展示活动,打造民族服饰。依托国内外艺术家、摄影家、画家、设计师等,设计生产具有嘉绒、鱼通文化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特色的作品,努力推动民族服饰业快速发展。大力开展挑花刺绣工艺品的研发工作。在丹巴、康定鱼通和泸定岚安,应采用公司运作方式,组织民间力量生产手工挑花刺绣工艺产品,如传统头帕、围腰、鞋垫、荷包、腰带等。针对文化产业市场,赋予女性现代用品的文化特色,利用本地元素,在提包、挎包、背包、钱包、针线包、围巾上,进行二次加工等等。

  加大地方歌舞的竞争能力与影响力。加强原创歌舞类演艺剧目的策划、生产和后续经营,鼓励扶持地方艺术团拓展市场,创作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舞台精品剧目。鼓励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入驻旅游景区、特色乡村,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剧目。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数字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研发创作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实景演出以及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情景剧目。推进影视拍摄制作和创意产品开发,着力提升影视拍摄和创意产品的开发力度。

  作者:李俊(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s://gbdsj.gd.gov.cn/zxzx/hydt/content/post_43965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