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上海不断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新供给。图为黄浦区城市草坪音乐会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推出113个课堂,组织全市200余家专业文化艺术场馆机构“打开围墙”,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近8000场,这是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交出的漂亮成绩单。日前召开的2024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透露,新的一年,上海将发挥为民办实事项目长尾效应,打造城市美育共同体,着力构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体系。
均衡便利,构筑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新格局
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名单近日揭晓,沪上一批“才貌双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上榜引人关注。这是申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已经从传统的各级文化馆向各类新型文化空间浸润,构筑出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以嘉定区为例,建设完成132个我嘉书房、我嘉秀空间、我嘉阅空间、我嘉艺空间等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延伸空间,提供开放、灵活、多元的个性化文化服务。徐汇区康健新村街道纵向贯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文化活动室两级体系,横向联动4个新建“邻里汇”、8个主题公园绿地、3条人文水岸等多类载体,构建“可亲近、可参与、可体验”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沪上的“艺术殿堂”也纷纷打开大门,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上海大剧院坚持举办剧院开放日、艺术体验日和300 FUN艺术市集等活动,持续打磨“艺术之旅”项目,发掘剧院建筑美学和品牌内涵。上海文化广场艺术教育品牌“剧艺堂”开展“剧院开放日”“一名音乐剧演员的诞生”“SCS音乐剧合唱团”等活动。
把市民请进来的同时,许多专业艺术场馆、机构主动走出去,将美育送到社区、学校、商务楼宇和各类公共空间,用艺术点亮城市的角角落落。上海博物馆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主题展送进社区……
去年,沪上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推出“演艺新空间”100家、“美术新空间”15家、“家门口好去处”205个,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一轮更新提升63个,建成新型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14个,推动文化艺术场馆教学实践基地规模扩大至60个。
立足均衡便利,上海今年将坚持重大文化地标与基层最美空间打造并举,进一步构筑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新格局。其中包括: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上海科技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更新改造,对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更新提升,做细做实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在滨江水岸、绿地公园、广场市集等生活化场景中导入文旅资源,打造一批城市书房,认定一批“美术新空间”,升级一批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
普惠均等,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新供给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同时,上海在服务内容上同步着力,立足普惠均等,不断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新供给。2023年,上海市、区两级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电影等各类活动9.39万场,文艺指导73657课时,在线配送973个,服务人次456.03万。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海分别为少儿、中青年、老年定制美育课程,让各年龄段市民“各美其美”。其中,中青年翘首以盼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2024年春季班热度再创新高,启动报名当天峰时涌入73万人同时在线抢课。最终,112门课程10秒内被抢光,近650门课程仅1个小时报满。将于4月8日开班的市民艺术夜校2024年春季班,计划开出251个教学点位、680门课程,共招收学员15000名,进一步渗透城市肌理,并上新竞技游戏、中医调理、无人机使用、家庭收纳等一大批新课,努力实现多元兴趣爱好与授课内容的“双向奔赴”。
申城面向“一老一少”的美育课程,也在今年春天迎来焕新升级。以往老年人对戏曲和传统文化比较偏爱,但近年来对花艺、桥牌、手机视频制作等也颇感兴趣,老年文化艺术大学为此新增8门生活时尚类及技能类的课程。而为孩子们提供“双减”之后好去处的周末美育课堂,今年继续优化课程设计,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特色,并逐步向文化、自然、体育、科学等融合性美育课程转变。
在上海,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喜马拉雅与上海市文旅局合作制作的《建筑可阅读》,是首部上海城市建筑“有声书”,通过30集系列音频,把上海建筑的故事用声音的方式留存下来。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40325/5d5839e6d5524e39a7275718c0af20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