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阶段成果发布会,1月30日在闵行区航天科普基地举行。发布会集中展示了已获评的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对第四批“家门口的好去处”代表进行授牌,公布了优中选优的四个专项奖、6条年度推荐citywalk线路。
现场还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人民城市”的上海文旅实践》白皮书,分析“家门口的好去处”转化利用城市资源成效,从市民获得感出发,提炼出上海文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新实践案例,以高品质文旅民生工程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
自2020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文旅赋能“十五分钟生活圈”,以“深度游、微旅行、慢生活”为导向,开展了四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205家“家门口的好去处”,提前实现《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达200处”的预期目标。
目前,全市205处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中,“人文体验”类占比29.3%,“生活社区”类占比11.2%,“特色街区”类占比6.8%,“新型商区”类占比4.9%,“创意园区”类占比10.7%,“工业厂区”类占比4.4%,“便民服务”类占比16.1%,“生态绿地”类占比16.6%,遍布全市16个区的各个街镇,有效赋能城市“15分钟生活圈”建设。
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依托承载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的街道、商圈、公园、建筑,着眼服务和满足人民需求,从上海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实施创新建设、系统改造、功能叠加,赋予细微空间多元功能、多态融合,“一站式”满足市民文旅生活需求,凸显出上海都市的烟火味、人情味、好滋味。
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创设的服务驿站,多功能叠加与滨江风情展示相辅相成,已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口袋公园、特色街区为代表的系统更新,以“微”“小”“渐进”为尺度,注重品质提升和设计创新,通过景观营造与设施更新开辟了众多新型都市活动空间;特色创业园区及工业厂区的转型升级盘活了闲置资源,有效将公共艺术、工业遗存、历史记忆、城市文明等植入市民生活。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代表,整合叠加内容新而特、主客能共享的服务设施,提升休闲体验、知识获取、社交互动等综合功能,有效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需求。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严格遴选标准,对“家门口的好去处”在管理安全、规范、有序,交通便捷、通畅、可达,环境整洁、美观、舒适,设施合理、完好、齐全,文化旅游休闲活动和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引导政府、社区、企业的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管理、共同塑造品牌。
从投资主体看,政府建设的占26.9%,主要侧重上海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实物载体的保存保护和利用,展示展现上海“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企业建设的34.0%,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属性和新时代潮流文化需求,关注创新理念、开放共建;街道社区建设的39.1%,突出城市生活的原真性,侧重展示上海城市风貌,彰显都市区域文旅特色风韵。从区域特点看,中心城区的“生活社区”“便民服务”类占比较高,如黄浦、徐汇、普陀、长宁、静安、杨浦等地区占比在40%及以上;浦东、青浦、奉贤、闵行、嘉定、金山等区“人文体验”类占比较高,更加侧重艺术展示和文化熏陶等内容;青浦、崇明、宝山等区“生态绿地”类占比较高,凸显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品优势;松江、宝山“创意园区”类占比较高,更加注重“业态、形态、生态、文态”的有机融合和复合共享。
未来,市文化旅游局将继续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上海文旅实践金字招牌,坚持抓好数量和质量、“准入”和“退出”,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上海的城市活力和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上海这座令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lyw/20240131/7dcd6022e58246cb840b87e0d375595d.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