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闪光的乐队》落下帷幕,《春天花会开》《爱乐之都》先后播出,分别聚焦民族音乐和音乐剧领域,展开具有文化感的音乐叙事。本月,《为歌而赞2》《声生不息》开播。而在2022年的音综片单中,《我们的歌4》《金曲青春2》《虚拟唱跳Z世代》《元宇宙唱将》等节目也整装待发,为音综的新局面注入音符。
音乐类综艺的内容形式不断被翻新,如今着力朝着垂直纵深方向发掘,在内容立意、大众焦点、政策需求等多个要素的平衡之中,音综创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的市场发展中,音乐类综艺正发生着一种格式化的转变。节目的偶像感被削弱,内容输出更加注重原创性、文化性、知识性等。音乐自带的感染力为舞台共情提供了空间,在综艺风向不断变化的今天,音综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音综作为综艺主流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推动了受众的指向性发展。《爱乐之都》主打音乐剧,《春天花会开》以民歌为主基调,同期播出的《天赐的声音3》侧重流行音乐,在音乐的大主题之下细分出了小切口,对受众取向进行了分众。
三档节目都邀请了音乐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嘉宾坐镇。《爱乐之都》由廖昌永、张雨绮、阿云嘎、黄舒骏、小柯、大张伟组成“爱乐助力团”,《春天花会开》由雷佳、华晨宇、谭维维组成“伯乐团”,《天赐的声音3》由胡彦斌、张韶涵、胡海泉、周深、周延GAI担任“音乐合伙人”,呈现不同风格的创作舞台。
音乐自信和情感寄托是节目的核心亮点。在音综的舞台演绎中,参与者的个人自信有利于呈现节目的积极精神风貌,节目对优质内容的自信感推动表达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大众对多元文化发展的信心肯定了多类型音乐的传播价值。
如果说多维度的自信描绘出节目的外层感染力,那么情感寄托便是联系音综与受众共鸣之间的重要纽带。
《爱乐之都》将《剧院魅影》的节选片段作为第一个舞台的呈现内容,利用这部传播度与受欢迎程度极高的作品牢牢吸引住观众兴趣;《春天花会开》的首期节目中,彝族选手吉胡写给父亲的原创歌曲《长子》激起众人感动,伯乐谭维维盛赞“他第一声出来我便想家了”,唤起歌曲对家庭与亲人的情感共鸣;《天赐的声音3》集结华语乐坛传唱度高的众多经典曲目和时下热歌,利用合作形式引出观众对“金曲”的年代回忆。
根据腾讯发布的《2021腾讯娱乐白皮书》,在去年口碑指数TOP10的综艺榜单中,《披荆斩棘的哥哥》与《时光音乐会》两部音乐类综艺上榜。《披荆斩棘的哥哥》在各领域艺人和港星齐聚的框架下,引发出一段段既有笑点又有回忆的台前幕后故事;《时光音乐会》带着明显的“慢”基调走入观众视野,在唱经典叙往事中拉满舒适温馨的情绪感受。
群像性、慢节奏、文化感、成长力……显著的主题标签助推音综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观众在追求娱乐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旋律背后的故事以及其治愈力量。不管结构怎样变化,音综表达从来都不是孤芳自赏,大众需求助创新,音乐故事筑品质,情感共振是音综不变的主线。
开年以来,音综在综艺市场中的播出效果相对平静,尽管多角度的创新为节目创作提供了新出口,但就热度及话题持久度而言,这些创新节目很难再现全民级大爆景象。可喜的是节目中民乐在新时代的传播等话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讨论,成为节目价值的体现。
《春天花会开》带着“继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立意进入大众视野,在承旧与创新的话题下,展现出一个民歌改编的矛盾场,抛出具有探讨价值的行业话题。以马来西亚华裔为主唱的Milk乐队改编歌曲《鸿雁》,现场外国观众表示对结合说唱、节奏布鲁斯的改编很喜欢,然而“伯乐团”提出这样的改编有些脱离歌曲背景,弱化了民族色彩的本味。观众投票数公布后,Milk乐队的成功晋级又引发了弹幕热议,“不理解”、“曲不达词意”等评价纷纷涌上屏幕,众多观点相碰撞,无形之中也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交流圈。
如今《春天花会开》已播出到第六期,随着民族音乐基调的进一步刻画和赛程的不断升级,节目热度有所上升。第四期节目起到了转折作用,《小河淌水》《桔梗谣》《牧羊曲》等曲目的演绎将缤纷的民族冲击感延伸至舞台之下,结尾处拉丹珠和龚爽的对决让观众意犹未尽,而第五期中各个双人搭档的演唱融合又更深层地掀起音乐碰撞感。民族歌手自带独特的唱腔感染力,在众多“民歌新唱”的外衣之下,音乐的元素与类别型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多种民族音乐也散发出具有时代感的光彩。
《爱乐之都》定位为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重视音乐剧表现与传播的双重价值。2018年《声入人心》播出后大火,节目曾带动更多人了解音乐剧和音乐剧演员,《声入人心》的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消除大家对高雅音乐的误解,如今《爱乐之都》所展现的立意与之有一定相似之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走入剧场看音乐剧,然而疫情之下音乐剧表演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将音乐剧推上综艺舞台不失为一种好的创新模式,既给音乐剧演员提供表现机会,又为观众建立起了音乐剧互通的桥梁。
从《爱乐之都》已播的节目看来,积极意义和可提升空间都较为突出。“助力团”的搭配和专业度成为节目的一大争议点,此外部分观众认为节目对音乐剧特点和魅力的呈现未达到最理想状态,赛段竞演虽营造出了十足的紧张感和戏剧性,音乐剧本真的艺术能量和核心情感还可进一步挖掘。
《爱乐之都》中不乏有在音乐剧行业中拥有一定地位和成绩的演员,如郑棋元、徐丽东、张会芳、夏振凯等人已拥有较为成熟的代表作品和受众基础,他们的加盟同样是对节目的一种加持,粉丝基础与专业实力的结合能够对节目呈现和推广起到一定程度的助推作用。
民族音乐本身受到的关注度较少、断层性强,其发展和电视呈现需要融入大众审美,保留精华并结合通俗表达,营造雅俗共赏的民乐氛围;音乐剧在传统观念中自带“高冷”色彩,大众化的传播路径有利于增加音乐剧的亲切感,促成本土化生态系统的形成。
引入竞技机制,对于这两类曾经大众认知中曲高和寡的艺术类别的综艺化表达来说自有益处。从全民火爆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到受众更细分的《中国有嘻哈》《声入人心》等节目,音综似乎难以脱离竞演机制。《春天花会开》的“绽放席位”、《爱乐之都》的“AB角”之争,也都以竞技机制和悬念设置提升观看粘性。
对于丰富叙事、制造节目看点而言,竞演形式的确有着强大的观感牵拉力。而在竞技类音乐综艺创作中,如何处理流程设置与艺术呈现在节目连贯性表达中的平衡,让规则等竞技综艺表达要素服务于音乐本身的呈现和探讨,也是值得推敲的创作要点之一。
音综的文化交互愿景
音综发展的背后,是纵横交错的文化图景。
音乐的产生与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紧密关联,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催化下,音乐的文化感饱满醇厚。《春天花会开》与《爱乐之都》分别刻画着文化“走出去”和“走进来”的内容线路,同时承载着电视传播的使命。
《春天花会开》破壁民族文化与代际传统,在助推中国本土多个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衔接着年轻受众对民歌的认知断层。节目以民歌为材料,将改编行为作为传播路径,通过年轻歌手的演绎,打造不同民歌主题下的创新融合与选手间的态度碰撞,在对年轻人喜好的把控中融入流行元素,有利于拉近民歌与年轻群体之间的距离。
《爱乐之都》接力大众对音乐剧不断上升的关注度,让诞生于西方的艺术“走进来”。节目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理念,在呈现国外经典作品之时,也注重结合本土文化,进行中国原创音乐剧创编。根据《2021中国音乐剧指南》,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2019年共演出2655场,同比增长5.4%,观众数量达到213万人次,同比增加29.5,票房收入突破六亿元,同比增长37.1%。然而2020年疫情为演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演出大规模取消或延期的情况下,以综艺形式推广音乐剧,也是助力中国音乐剧的“复苏”。
回顾近年来的音乐类综艺,国风、原创、虚拟偶像、合唱等新元素布局拉动新形态发展,也为多文化分支提供了交流场域。音综受众定位愈发清晰,节目的创作理念越来越年轻化,打着“小众”标签的音乐类型与大众传播的音综碰撞中,粉碎来自外界的一部分认知枷锁,说唱汇入主流、老歌附带“回忆杀”、民歌流行化、国潮当道……多种音乐与各个圈层的文化相互汲取营养,许多有实力的新星因此得以崭露头角,音乐情怀的力量不断被延续,铸造出精致的各条文化链条。
在综艺创作更讲究垂直纵深的当下,仍有万千细小的文化切口有待创作者去发掘。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创新并不意味着整体翻新,而是通过新元素的渗透,让已成熟的节目机制保持“常新长青”而不被时代淘汰,或是为刚萌芽的创作思路指正方向而蓬勃生长。
不管何时都应顺应市场环境的需求,相信观众的眼光。音乐的旋律从综艺中流淌到万千大众的耳边,新时代的文化乐章也随之奏响,各成风格。
音乐故事、文化潮流、受众兴趣编织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期待音综能在未来的创新创作中纳入更多有力量的种子,待情怀浇灌和热度之风吹起,种子厚积薄发,为音综延展出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艺术想象。
原文链接:http://jsgd.jiangsu.gov.cn/art/2022/4/29/art_69985_104368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