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一朵“繁花”成为2024上海两会的绝对热词。从数年前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到如今的热播电视剧《繁花》,代表委员热议上海文化发展何以“繁花”,又何止“繁花”。 1月21日,2024上海豫园民俗艺术灯会正式亮灯。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春节将至,街头巷尾,灯笼挂起来,“鱼龙”舞起来。连日来,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南腔北调“打卡”上海,老外也“扎堆”入境,欢度中国年。虽说寒冬腊月,客流不减反增!从武康路到黄河路,从思南路到北外滩,再到整个外滩和豫园区

发布时间:2024-01-30     来源: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一朵“繁花”成为2024上海两会的绝对热词。从数年前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到如今的热播电视剧《繁花》,代表委员热议上海文化发展何以“繁花”,又何止“繁花”。

  1月21日,2024上海豫园民俗艺术灯会正式亮灯。.jpg

  1月21日,2024上海豫园民俗艺术灯会正式亮灯。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春节将至,街头巷尾,灯笼挂起来,“鱼龙”舞起来。连日来,五湖四海的人们,操着南腔北调“打卡”上海,老外也“扎堆”入境,欢度中国年。虽说寒冬腊月,客流不减反增!从武康路到黄河路,从思南路到北外滩,再到整个外滩和豫园区域,参与城市漫步(City Walk)的客流如“春潮”涌动……“繁花”是流量、是热搜,朵朵“繁花”也代表着上海文化由内而外释放的魅力。

    这一波全国多个城市“出圈”潮中,上海独树一帜,展现出城市文化厚积薄发的精气神。代表委员认为,这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套路,而是人们内心深处生发出的自信自豪,正在为城市发展、为百姓生活蓄积起非凡力量。

    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4年上海将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从上海两会上的“繁花热”,恰恰可以探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动能。

    守正创新:让底色更亮,底气更足

    “以敬畏之心守护好城市历史文脉。”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繁花热”是当下一座城市释放文化魅力的标志。借“繁花热”回望历史、寻根溯源,上海这座城市洗尽铅华、历久弥新,堪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她的底色和底气究竟何来?答案是:红色文化。

    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红色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鲜明底色,也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和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前提。上海有大批红色资源,见证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与发展,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

  2023年5月18日晚,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的情景党课《又见新青年》在展厅内实景演出。.jpg

  2023年5月18日晚,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的情景党课《又见新青年》在展厅内实景演出。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建言,“保护好、利用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让年轻人在感受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将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保护利用。

    在上海,往往一条街巷就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缩影”。这里有“武康大楼式”的“建筑可阅读”之旅,也有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这样的家国情怀之旅。“从南京路,到淮海路,上海是见证发展变迁和‘中国奇迹’的重要地标。”一名首次来沪的北方游客,在位于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前自豪地说。

    守正,要坚守好“魂脉”“根脉”。在时髦的城市漫步(City Walk)中,上海以“千”计数的红色资源点位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正在“串珠成链”。

    令代表委员自豪的是,上海正在崛起一批具有世界级的文化新地标。之前已有上海图书馆东馆、徐家汇书院等将城市黄金地带留给文化传承的案例,下一步还将迎来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建项目上海大歌剧院、筹建项目上海工业博物馆等,也都快马加鞭。

  2024年1月26日,上海博物馆新展“春光龙融”开幕。.jpg

  2024年1月26日,上海博物馆新展“春光龙融”开幕。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上海的文化自信是什么?或许就是大都市为读书人持续点亮的那盏灯,日夜敞开的那扇门。

    “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具有精神标杆意义。除了物质文化的满足,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怎么做都不为过。”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红色文化是城市更新的底气和底色,护文脉、守根魂,凝心聚力,可以让我们的底色更亮,底气更足。”

    融合转化:文化软实力也是发展硬道理

    好比“繁花”朵朵。近年来,“文化IP(版权)”在上海不断孕育生长,不断跨界“出圈”,其中不少已成现象级热点。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超600场,足迹遍布全国,一票难求;纪录片《何以中国》填补了我国考古领域“全景式、全时空”纪录片的空白;茅盾文学奖作品《千里江山图》被制成广播剧、评弹开篇。最近爆火的《繁花》,也是溢出效应明显。这一系列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的优秀文艺作品,活力四射,不断塑造着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演绎着上海精彩。

    聚焦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健全文艺院团“出人出戏”激励机制,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代表委员们说,上海不仅是文化交流的“码头”,更是文艺创作的“源头”,育品牌、强产业,带动文化内容生产勇立时代发展“潮头”。

  米哈游运营的“原神”游戏招牌广告亮相日本街头。.png

  米哈游运营的“原神”游戏招牌广告亮相日本街头。(新华社发)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产业加速“跑”起来,让“文商旅体会”真正形成一条龙的“闭环”,也就是既有“看头”,又有“赚头”。

    专业人士常说,观察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力度和深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剧场。从剧场建设,到剧目上演,再到可持续运营,每一个环节无不“诉说”着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近年来,上海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折射出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和文化自信。

    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强劲复苏,上海全市纳入统计的营业性演出超过4.5万场,这一数字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的一倍还多。短短数年,上海市中心“演艺大世界”品牌闻名中外,这里以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剧场数、三分之一的座位数,贡献了二分之一的演出量,既有“大戏”拉升显示度,又有“小戏”凸显活跃度,真正实现了时时处处“全城有戏”。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场景。.jpg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场景。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上海演出市场正在形成“新一极”。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说,以“大世界”、亚洲大厦等形成的小剧场矩阵,孕育了“有赚头”的文化IP开发,深刻影响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方方面面,具有启迪作用。

    代表委员还注意到,市政协会议举办地周边3公里内,就集聚了“米哈游”“趣加”“三体宇宙”等国内领先、国际闻名的头部企业。“米哈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制作生产的游戏成为全球“爆款”,让文旅产业不仅“流光溢彩”,还能“流金淌银”,既产出社会价值,又新增经济效益。

    “这些上海文化IP的全产业链深度开发,能够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叠加收益,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

    产业含金量与文化魅力值,非但不会对冲,反而是相辅相成。其中蕴含的“人文经济学”,在上海得到了直接印证。

    内通外联: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

    苏州河连着黄浦江,一江一河奔涌向前。因水而生的上海,枕卧长江入海口,面向浩瀚太平洋……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从“繁花热”中解读出上海文化“基因”中的开放意识和奋斗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领风气之先,率先探索举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等。而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模式,正在内通外联,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世界上的水系都是相通的。从上海黄浦江,到巴黎塞纳河,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上海市的“奔流计划”走向多国多城,促进文化交流,首站落地巴黎;欢度新春佳节,豫园龙灯在上海巴黎双城点亮,非遗标杆南翔小笼包跟随灯会“破圈”出海;站在新起点上,国家级合作项目上海西岸美术馆—法国蓬皮杜中心展陈项目达成新一轮五年合作。

  2024年1月12日,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余隆执棒2024年费城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上交青年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中)亮相。.jpg

  2024年1月12日,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余隆执棒2024年费城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上交青年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中)亮相。新华社记者谢锷摄

    “上海文化中先天就具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势。”上海交响乐团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周平说,交响乐这个艺术门类更加要当好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2024年,上海交响乐团迎来145周岁“生日”,在中美音乐交流方面不断推出新人新作。

    1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城市国际传播论坛上,上海再度获得“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称号,连续三年蝉联这项殊荣。IP SHANGHAI、Shanghai Let's meet、City News Service、Shanghaieye等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品牌和平台赢得大流量、好口碑,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美誉度。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介绍,新一年,上海还将加强入境旅游形象推广。全面启动“Visit Shanghai”计划,借助外国驻沪机构、海外文化中心、全球主要节展,向全球动态展现具有“文化味、时尚感、国际范儿”的上海大都市生活。

  2023年4月30日,游客在上海武康大楼前拍照留念(摄)。.jpg

  2023年4月30日,游客在上海武康大楼前拍照留念(摄)。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兴业路上,“一大红”引来全年龄段的忠实参观者;武康大楼周边街区,完成“360度”立体化改造,游客摩肩接踵;黄浦江与苏州河,水与岸,交相辉映,百年中国故事、上海传奇,仍在续写精彩。

    当前,上海全市上下正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说,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这既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担负起的任务,也是上海牢记嘱托必须完成好的使命。

    “守住文化之根、锻造文化之魂、彰显文化之力、务求文化之新、深耕文化之美。”参加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新一年开足马力,行动就在当下,前路繁花似锦。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lyw/20240129/bf7a24bdf7084505b31b24b0942af25e.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各具特色的非遗展示、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美妙绝伦的艺术表演……龙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市几家民俗博物馆,依托文物资源,利用自身优势,计划推出一系列文博新春活动,让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  非遗展示感受传统文化   为让市民遇见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天津戏剧博物馆将于正月初一至初八上午推出非遗体验活动,包括相声、快板、叫卖、舞狮、京剧衍生作品《天官赐福》等。正月十五下午2时,戏剧博物馆将推出“千年古彩戏法,今日传承不息”活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及其弟子将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魔术“古彩戏法”。  下一篇: 1月27日起,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汇聚两位中国艺术大师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以全新的策展和恢弘的气魄,为观众奉献一场两大画坛巨匠的史诗级艺术对话。   作为首次全面回顾两位艺术大师艺术成就的大型展览,“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以沪上国有美术机构馆藏精品为核心,集聚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林风眠、吴冠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