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江之畔到浦江之滨,我们寻光而来,探寻一条传统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新路径。”2024新年首日,拥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岳麓书院与上海徐家汇书院签署结对合作协议,相约合力“赓续文脉”,推动全民阅读。
吸引千年书院“寻光前来”的徐家汇书院,同时交出一份运营一周年的耀眼成绩单:作为上海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新空间,徐家汇书院在2023年接待近200万人次的中外读者游客,单日最高客流超1.7万人次。新增读者证超过1.4万张,位列全市区级图书馆第一,成为上海年度现象级的城市图书馆和海派文化打卡地。
“横空出世”又不走寻常路的这一网红书院,背后有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一岁”碰撞“千年”,古今书院破圈合作
图说:湖南岳麓书院与上海徐家汇书院签署结对合作协议(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过去一年,朋友圈里‘徐家汇书院’出现频率很高,说明这座书院不一般。去年九月,我们第一次走进徐家汇书院,发现车水马龙的上海市中心,一座区级图书馆可以如此充满活力。”在上海跨年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将双方合作缘起娓娓道来。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四大书院中的翘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经历千年而弦歌不绝,生动诠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湘文化。2005年已正式恢复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拥有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每年参观人流量达350万人次。
从2023年9月的首次接触,到2024年1月的 “双向奔赴”,背后释放的信息非常丰富:这是湖湘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碰撞,也是历史悠久的书院制度和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的深度融合。
“其实,我们是一座叫‘书院’的图书馆。”面对来自千年书院掌门人的赞誉,徐家汇书院负责人房芸芳笑言。
“书院在唐代本身就是图书馆。岳麓书院与徐家汇书院,有两个功能是共通的:藏书与教育。”肖永明认为,传统书院和网红图书馆的融合并不矛盾,只是回归书院的“初心”。
“一岁”碰撞“千年”,双方一拍即合之后向何处去?肖永明认为,湖湘学者和海派学者的对话,以及共同聚焦中西文化交流史可能是第一步。毕竟,“徐家汇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绕不过去的坐标。”
双方表示,岳麓书院长于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而徐家汇书院擅长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双方合力,意味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千年书院”和自带互联网流量的新型“网红书院”将深度融合,共同探路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变身“文化网红”,内涵大于颜值
图说:徐家汇书院成为深受市民读者喜爱的海派文化新地标和“第二书房”(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来自千年书院的点赞,折射出徐家汇书院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创新力度和读者热度。
自2023年1月1日在新址开馆以来,徐家汇书院作为一家设计独特、颜值超群的复合型图书馆,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人气居高不下,短短一年间跃升为深受上海市民读者喜爱的海派文化新地标和“第二书房”。
此前采用预约制的徐家汇书院曾“一约难求”,馆外常常排起长龙阵。也很少有一座区级图书馆如它一般,“有上百人的团队申请前来参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徐家汇书院的打卡攻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作为网红场所,徐家汇书院在吸引高关注的同时,也免不了遭遇大流量带来的烦恼,诸如需要更多的安保和运维力量,以及面对来自各方的挑剔意见。不过,房芸芳认为,一个地标级的公共文化空间必然自带“文旅融合”基因,只要用心做好阅读推广,“游客也可能被转化为读者”。
她介绍说,徐家汇书院一入门的咨询台,就向公众提供耳机和“丈量书院”服务,这在各类图书馆中是非常少见的服务。人们可以在语音导览下参观这座个性独特的图书馆,阅读建筑、阅读城市历史,一年来为万余人提供了公益讲解服务。“说起面积,很多图书馆要比我们更大。为何很多人喜爱徐家汇书院?本质上还是我们处于徐家汇这个中西文化交汇地、海派文化发源地,为大家了解上海城市文化提供了一扇窗口。”
正如房芸芳所说,四层楼的徐家汇书院面积不算大,但常常变身,各种主题展览丰富,且学术水准在线。2024年开年,书院一楼中庭上架“寰宇文献展”。这是由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机构联手打造的大型文献出版项目,相当于一部世界文化的“四库全书”。
从人类学、博物学、古埃及学到阿拉伯学,从《神圣人生论》到《古书珍赏:英伦印刷史》……这套以原典形式囊括各类语言、各种文化的“高冷”书籍,就这样摊开书页,放在人流必经之路上,既等待知音,也试图激发普通读者的好奇心。
“这些书籍在很多图书馆可能属于特藏书籍,束之高阁。但我们最大的创新是把这些宝藏书籍开架放在人人触手可及的地方,让好书主动亲近读者,没有距离。”房芸芳说。
荣获徐家汇书院“特别读者”称号的曹业宬,20多年前曾是徐汇区少儿图书馆的一名“少儿馆长”,如今是昆山杜克大学美术史与考古学专业的一名助理教授。从稚嫩的“少儿馆长”到学贯中西的青年学者,曹业宬在分享环节中说,自己始终不忘第一次在徐汇区少儿图书馆接触到汉字四角号码检字法的那一刻。20年多后当他从事汉字起源的研究时,多年前的那个暑假“再次有了回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来看书学习,这就是图书馆的启蒙力量。
在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周德明看来,徐家汇书院的“网红”效应超越了颜值外观,至少得益于三点:一凸显徐家汇“中西文化交流”的底蕴;二是空间设计出彩、阅读氛围浓郁;三是立足海派文化立体式推广阅读。
从“光源”到“策源”,寻找真正“流量密码”
图说:“光”的意象在徐家汇书院随处可见(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有的流量喧闹一时,有的IP却可以跨越时光成为经典。熙熙攘攘的人群背后,是徐家汇书院坚持“沐光而生、向光而行”的运营理念。
阅读有光。在徐家汇书院,“光”的意象随处可见:在一楼,“光启”光盒蕴含丰富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庭,有3D打印的艺术装置“光启之门”;镜面装饰上,也有“海上之光”的投影……
“徐家汇书院第一年的愿望是‘变成光源’,第二年的愿望是提升策源力。”徐汇区文旅局局长伍彦心提到一组数据:儿童阅读借还量超过整个书院图书借还量的50%。“很多小朋友在这里体验了纸质阅读,或许未来他们就成为有长期阅读习惯的爱书人。”
一些阅读之外的变化也在发生:人们走进书院,自觉放低了声音;门外的队伍没有铁马,大家却主动排成了蛇形;书院的志愿者服务名额,经常被“一抢而空”。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徐家汇书院以“光”作为自己的符号,就是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对周边进行辐射,以点带面,让标志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与触手可及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共同汇聚成书香城市的“星辰大海”。
房芸芳说,徐家汇书院的新年梦想,就是让阅读之光从源头发散,产生更大凝聚力和影响力。未来一年中,该馆将携手社会各界,推出20个儿童友好空间、30座“灯塔书房”、200多家“书香伙伴”、500多场阅读推广活动,擦亮沪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品牌。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qfc/20240108/47cb05d6d935465db7eeaf99ddfea91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