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老城厢,有一处颇具岭南风格的清代院落——广东会馆。这里的华美戏楼历经百年,依然回响着中华文化的青春蓬勃之声。广东会馆的古典戏楼有何特别之处?它的历史底蕴在当下如何生动演绎?今后这里又将上演哪些好戏?
建筑艺术的诗章
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广东会馆建成于1907年,由在津粤籍人士集资修建,南部为四合院,北部为戏楼,建筑、砖雕、木雕极为精美,人文内涵丰富,雍容典雅的戏楼是这里的主体建筑。自1908年上海戏剧界受西方影响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剧场,古典戏园和伸出式舞台就被渐次淘汰,而广东会馆的戏楼,恰是中国古典剧场的绝响,是我国剧场史转折点上的重要实例。
不同于现代剧场三面封闭的“镜框式”舞台,广东会馆的戏楼为“伸出式”舞台,三面接近观众,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也使观众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秀玲介绍,木结构的戏楼布局宏伟,雕刻精美。舞台上没有一根柱子,三面观众的视线都不受阻挡,为同类古典戏楼所罕见。舞台上方的吊悬伞顶,构成“鸡笼式”藻井,能够把舞台以内的声音吸引到穹形顶内,起到拢音作用,演员在台上演唱,不用话筒就可以增强演唱效果。
“广东会馆不仅在建筑方面特色独具,还留下了革命家的足迹和戏剧家的身影。”杨秀玲说,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赴京途中路过天津,曾在这里演讲,发出“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云”的慷慨之音。 1919年旱灾,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学的邓颖超等觉悟社成员决定义演募捐,在这里演出了《木兰从军》《伊藤博文》等话剧。北京荣庆社昆曲演员侯瑞春、韩世昌、王益友等人曾在此演出义务戏,梅兰芳、谭富英、龚云甫、尚小云等京剧名伶也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1986年,修缮后的广东会馆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令观众在欣赏绮丽古建筑的同时了解中国戏剧史。正如广东会馆里一段关于“戏楼”的文字所写——它是戏曲艺术的活化石和历史的见证者,是建筑艺术凝固的诗章。
古朴雅致的剧场
古今交融的桥梁
如今,跨越百年的戏楼,架起了当代戏曲青年与传统艺术对话的桥梁。自今年5月起,天津京剧院在广东会馆推出“京剧正青春”演出,优秀青年演员登上古戏台展示所学所能,目前已演出了10余场,收获颇多。青年演员万琳感慨:“在这方古戏台上演出,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因为那些前辈大师还有我的老师们,以前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传统戏台上演出,他们对戏曲艺术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打磨,都是在这样的舞台上进行的。当我走上这样的舞台,会感到深深的情感联结,在这里演出特别是演出骨子老戏时,更有感觉和感悟。”
万琳告诉记者,每次演出开场前,他都会站到舞台上望一望这座古朴、雅致、厚重的剧场。虽然台下空无一人,但这里曾经的繁盛景象仿佛就在眼前,一种敬畏感、神圣感在心底油然而生,也给万琳以精神力量,“要把每一场戏演好、唱好,对得起舞台、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
从建立青年人才实践基地,到每逢节假日推出“走进历史看京剧”系列演出,近年来,天津京剧院在广东会馆的演出频频。院长王则奇表示,广东会馆戏楼极具文化价值,不仅建筑精美,还曾有诸多艺术大师在此演出。将这里作为剧院常态化演出阵地,意在向前辈致敬的同时,也让年轻京剧人得到更多艺术实践与文化熏染。
动静结合的展示
文化旅游的体验
一场场古韵今风的演出,不但带来表演艺术的享受,而且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展示、文化旅游的体验。王则奇说:“广东会馆以及周边的鼓楼游览区,是天津的旅游打卡地。在这里进行常态化演出,也是以文旅融合为思路,给本地戏迷和外地观众带来丰富且有内涵的体验与感受。”
“90后”戏迷露露不止一次从扬州赶到天津看戏,相较于现代化大剧场,广东会馆对于她来说是“特别的存在”。今年7月,露露初到广东会馆,第一次在古色古香、充满历史感的氛围里欣赏国粹艺术,环境中的古意与舞台上的京腔相得益彰,让她感觉赏心悦目。还有的外地观众,起初只是想到广东会馆参观,来后才得知这里还有好戏上演,当他们抱着好奇心坐下欣赏时,不禁感叹中国戏曲原来那么美。
除了京剧演出,广东会馆今年还定期开展天津特色非遗展示,京剧、相声、戏法、舞狮等轮番登场,给古建筑增添文化活力。天津戏剧博物馆负责人何川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广东会馆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如天官赐福图套色印章、蟠龙牡丹金色滚印等,都将陆续推出。
12月31日晚,天津京剧院将在广东会馆奉献跨年夜演出《红鬃烈马》。消息一出,立时引来戏迷关注,大家热切讨论着、计划着,在广东会馆看京剧、赏津门夜景、迎接新的一年……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312/t20231225_64889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