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到今年年底,上海已建成205处“家门口的好去处”,提前实现《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达200处”的预期目标。 在武康大楼“源点广场”,手持“口袋书”与大楼合影。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摄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介绍,上海将升级一批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建设一批艺术社区、艺术乡村、艺术商圈,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型城市阅读新空间,推动整座城市向

发布时间:2023-12-28     来源: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到今年年底,上海已建成205处“家门口的好去处”,提前实现《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达200处”的预期目标。

  1.jpg

  在武康大楼“源点广场”,手持“口袋书”与大楼合影。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摄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介绍,上海将升级一批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建设一批艺术社区、艺术乡村、艺术商圈,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型城市阅读新空间,推动整座城市向心而生、与美同行。

    200余“好去处”映照美好生活

    这些“家门口的好去处”包括“口袋公园”、滨水空间、商业设施、博物馆、书店、党群服务中心等。小而美、亲民便民、宜乐宜游的新型文化旅游公共空间和已有的A级旅游景区、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郊野公园等互为补充,让人们在休闲中追溯传承城市文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城市的创新、活力和温度。

    徐汇区的龙华广场汇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展示体验功能。其中的“镜面水景”呈现龙华塔倒影,再现古籍记载的“秋江塔影”景象;地下的“塔影空间”有藏书2000余册,吸引人们前来阅读、休闲、观展。

  2.jpg

  上海市徐汇区的龙华广场。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杨浦区的“长白228街坊”通过对部分旧建筑的保留修缮、合并与复建,还原20世纪50年代工人新村特色;中心草坪定期开展露天市集、老电影轮播、音乐会和少儿球赛等特色活动,社区居民在此感受时尚生活。

    青浦区的环城水系公园中,各具特色的公共建筑成为居民休闲新场所。横架于漕港河和淀浦河交汇处的水城门,既是连接沿河景观绿地的便民之桥,也因其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设计,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普陀区的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内,24小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篮球场、铁塔充(换)电站等“不打烊”开放。这里设有冰箱、微波炉、充电宝、除颤仪、应急药箱等便民设施;还面向快递员、外卖员等劳动者推出交通安全培训、沪语课堂等。

  3.jpg

  青浦区环城水系公园水城门风景。新华社发(蔡康摄)

    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新打造的“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吸引人们前来阅读、体验非遗技艺;长宁沪剧艺术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成为展示和传播沪剧的新平台。

    是休闲载体,更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平台

    本就是日常工作、生活的地方,为何反复“打卡”的居民越来越多?在各个小而美的空间我们找到答案。

    11月一个工作日的上午,“66梧桐院·邻里汇”里的社区食堂排着长队,70岁的周阿姨挑选着一家人喜欢的菜肴作为午饭。周阿姨说,“修旧如旧”的装修风格让人觉得很亲切,定期举办、颇有新意的手作类、讲座类、健康类、艺术鉴赏类活动,吸引“老伙伴”“小伙伴”不时前来聚聚,“老房子里有新惊!”周阿姨笑称。

  4.jpg

  由上海制皂厂污水处理池改造而成的“皂梦空间”,内设咖啡厅、手工坊、文创展示等区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名为“漕韵”的漕河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社区机构和妇女之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心妈咪小屋等服务载体。让“漕韵”时时焕发活力的也是聚集在此的居民——沪剧队、越剧队等文体团队常年坚持在社区、敬老院、学校等进行公益演出;“中华盘扣”“海派绒绣”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室,吸引着周边白领、社区居民前来体验和传承。

    最新报告显示,上海已经率先进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家门口的好去处”已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旅公共空间。华东师范大学旅游与会展系教授楼嘉军认为,每个“家门口的好去处”都是一个平台,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一个交友、交流、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载体,人们共同创造着更美好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一处处“蝶变”的新空间仍然保留着上海历史风貌和文脉。在杨浦滨江的“皂梦空间”,人们已很难回溯制皂厂当年的生产场景,但仍能通过空间设置的名字牌和二维码,了解让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制皂业发展历程。

    既时尚、便捷又留住情怀,这正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5.jpg

  普陀区的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人人共享的城市,更能实现近悦远来

    “本地居民的美好生活,正是游客眼中的美好风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中外游客也在加速进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上海,“菜市场游”与博物馆、美术馆和戏剧场同时深受游客追捧。上海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形成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良性循环。戴斌认为,上海等城市将成为全球旅游要素的聚集地,在国内、国际旅游新的发展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随着“观文博、看美展、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都市旅游品质首选,许多“家门口的好去处”串珠成线,形成不可错过的上海城市漫步(City Walk)线路。

    位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武康路—安福路街区的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这处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旗舰站”在工作日、双休日日均接待游客分别约为500人次、3000人次;离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2公里左右的徐家汇书院,则是一处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专业站”;此外,徐汇区还有像钟书阁(绿地缤纷城店)这样的“快捷站”。上海市徐汇区通过旅游休闲线路将这些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站点串联起来,线路多在步行2公里范围内,分别突出历史风貌、音乐艺术等特色,满足人们碎片化、“小而精”的休闲和文化需求。

  6.jpg

  儿童在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学做兔子灯。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炜也介绍,能够让外国人深度领略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百姓生活的旅游产品,同样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华旅行。

    “2024上海国际旅游形象公益推广人”、德国-中国混血姐弟——10岁的玛娅、9岁的安栋最喜欢的,是一家人居住了7年的位于长乐路的弄堂。他们认为,“弄堂文化”是上海最大的特色之一,也喜欢前往上海的剧院看舞台演出。法国女孩乐盖曦设计了许多深度探索上海的旅游线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自助游、深度游,以更好地感受上海都市生活。”她介绍。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上海不断扩容的文旅新空间里,中外游客一起寻找喜欢上海的理由。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lyw/20231224/ed3e30dfa0c0427cb255fde639c0353e.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