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最具魅力的特征之一,也成就了黎锦灿若云霞的天然之美。11月20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的海南黎族服饰保护与发展——海南植物染色产业前景展望专题研讨会在琼海万泉河漂流景区召开,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黎锦传承人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从各自角度分享了对植物染色产业的前景及对海南黎族服饰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黎族服饰。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万泉布染 拓展黎锦新天地
黎锦有着存续三千年的染色技术,被誉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染色技艺在海南黎苗染色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基础。据了解,坐落于会山苗寨的万泉河景区依托海南锦绣织贝公司20年黎锦保护与开发的产业优势以及当地丰富的热带雨林植物、富含各种优质元素的万泉河水,使染出的产品光鲜透亮、色彩斑斓独具魅力。从2021年开始,在省旅文厅的支持下,该公司邀请皇家染色传人指导,中国织锦委员会专家团队进驻,开始从事海南植物染色多品种探究并取得成功。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开始联手景区在万泉河建立一个万泉布染大染房,尝试探索旅游+非遗+研学的旅游体验新业态,同时助力乡村振兴。”锦绣织贝公司负责人说。据了解,万泉布染由万泉布染研发中心、万泉布染科普园、万泉布染体验工坊、万泉布染展示博物馆、万泉布染客栈和万泉布染礼品店等构成,让游客可以从了解、体验到把万泉布染礼品带回家。
晾晒植物染色后的棉线。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20年保护传承路 黎锦焕新机
从纺织活化石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锦的保护与传承走过了怎样的20年?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部主任陈佩向与会人士回顾了黎锦--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过去和现在的传承与保护。陈佩说,黎锦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其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显著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遗”而言,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从黎锦、黎族服饰爱好者、收藏者参与黎锦的保护与传承,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凯坦言,当地政府多年来一直加大对黎锦的保护与开发,尤其是黎锦跻身联合国非遗名录后,更是加大力量开展织女技能培训,形成了良性生产性保护。“作为致力于黎锦保护与传承的企业,我们紧随时尚步伐,将古老黎锦美学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旗下‘锦绣织贝’品牌多次参加国内外展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展龙被技艺的恢复并取得了成功。”郭凯说。
研讨会现场,黎锦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和分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刘香兰自2006年与郭凯认识后加入到黎锦的保护与传承中,之后自己回乡创业组建织女团队成立黎锦技艺合作社,进行技艺培训、非遗产品收购和销售,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大到30多人,现在已成立自己的公司。黎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丽女士精通五种黎族方言的服饰制作,不但自己提升了黎锦技艺,还把女儿也培养成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刘香兰在织黎锦。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时尚科技助力 再创新辉煌
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会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自己的学术分享。海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老师马立尧围绕时尚设计如何赋能黎族服饰活化进行了分享。马立尧认为黎锦的未来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分层发展。要让时尚、科技赋能于传统黎锦,再加以丰富的生活文创,资源融合,进而融入生活,绽放时代光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蓓认为,多学科合作是推动植物染色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集科学研究、文化传承、艺术交流、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植物染色示范综合体在推动植物染色产业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王才君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比如通过对黎锦纹样的提取重构,使黎锦的开发实现了传统与时尚、使用与适用的结合。
研讨会还进行了自由发言。与会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认知角度,分别从继承、创新、市场等多方面为黎锦及植物染色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省旅文厅非遗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加强黎族服饰等海南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黎锦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非遗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生团队现场体验植物染色
据悉,研讨会还邀请了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50多人在现场体验植物染色,并现场体验和感受不同方言黎锦的织绣技艺魅力。
原文链接:http://lwt.hainan.gov.cn/ywdt/zwdt/202311/t20231122_35325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