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入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名单,两年多来,杨浦紧盯目标,科学实施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力争示范区创建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
全方面摸底,推动城市文脉有序传承
开展文物资源认定。以工业遗产和革命遗址为重点,挖掘杨浦区内历史资源,通过梳理、甄别、评估,将毛麻仓库、明华糖仓、三新纱厂等一批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新厂旧址、陈望道旧居等8处被列入上海市革命文物名录。电通公司遗址、恽代英烈士被捕处、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3处红色革命遗址、旧址完成立碑、挂牌。
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借力高校专家团队和学科优势,开展“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两项专业研究,对示范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以及工人生活配套设施进行摸底、甄别、分析,提炼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创新理念和经验方法,为创建工作不断提供学术滋养和支撑。
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锈带”正在变身为“生活秀带”
全要素保护,聚焦工业遗产价值内涵
落实整体保护。重点加大对超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针对仍在正常生产运作的杨树浦水厂,分步推进深度处理改造建设工程,确保在保护文物安全以及风貌的前提下有序实施工程建设;针对停产待转型的杨树浦发电厂,创新实践“保护图则”模式,对厂区内建筑、空间、生产设施设备等逐一进行全景解析、记录、甄别和评估,提出保护、保留基本原则和要求,积极探索精准保护利用新模式。
诞生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至今仍在生产供水
唤醒工业记忆。深化“口述历史”项目,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以及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电厂、上海自行车厂的老干部和老职工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参与“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拍摄,弘扬工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曾经的第一大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正在静待转型发展
全方位赋能,焕发历史建筑全新活力
筑就精神高地。黄浦码头旧址创设“初心启航”展厅、浮雕墙,弘扬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沪东工人运动展示馆展现了杨浦百年红色工运波澜壮阔的历史。国歌展示馆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沪江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辟建红色文化主题馆,祥泰木行转变为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这些场馆均被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电站辅机厂、浚浦局职员俱乐部旧址等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成9处党群服务驿站,不断拓展红色文化阵地,唱响时代主旋律。
叠加功能转型。市、区聚力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项目落户示范区核心区域;加快永安栈房旧址西楼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建设;原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厂厂房改建为周虎臣曹素功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市东中学缉椝教学楼原貌修缮,打造具有综合功能的吕型伟书院;现存唯一成套的“两万户”长白228街坊更新打造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街坊;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远东钢丝针布厂等转型为长阳创谷、智慧坊等园区,集聚一批高成长企业和创新孵化机构。
激活时尚艺术元素。依托国棉十七厂锯齿型厂房建设以服装、时尚为主题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工业遗产修缮后承办多项省部级艺术展览、知名品牌时尚活动,赋彩工业遗产,成就艺术空间。
原上棉十七厂大片的锯齿型厂房经保护性修缮已建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全周期管理,探索活化利用创新政策
加强顶层规划。将示范区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要求纳入杨浦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完成滨江南段城市设计方案,深化完善中北段滨江控详规划方案。
探索创新政策。梳理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探索关于工业遗产科学保护、活化利用、空间赋能、健全机制等措施。开发数字平台。加快文物数字管理平台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做好多元数据信息归集,开发文物保护“一档、三应用”功能。
抢救工业档案。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及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与传承,完成杨树浦煤气厂、英商怡和啤酒厂等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归集。
筑牢安全底线。构建消防安全联合督查、属地街道定期检查、网格化巡查队每日巡视,以及专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体检式”排查四级检查模式落实文物安全,实施老旧住宅型文物建筑安装故障电弧探测装置的常态化管理,坚决守护文物安全生命线。
全民性创建,激活城市更新内生动力
搭建“大智慧”平台,发挥示范区建设顾问委员会专业指导作用,围绕文物建筑修缮、工业遗产利用、滨江风貌打造等邀请顾问专家参与论证咨询,推进智力资源与创建工作深度融合。
推动“大口径”宣传,围绕滨江南段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策划推广城市微旅行线路,开展文创设计大赛、全民随手拍等活动,带动更多人群关注文物和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立足滨水开放空间,举办市民文化节、睦邻文化节、秀岸生活节、滨江人人市集等精彩活动,引进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等重大赛事活动,开设“人民·秀带”直播间、推出“看见杨浦”系列短视频,让更多人走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图景。
增强“大协同”推进,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滨江治理联合会等平台,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示范区创建的意见建议;成立讲述杨浦滨江文物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的志愿服务队伍,逐步打开文物保护利用与监督的“全民时代”,共同营造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珍爱文物、传承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及时整改问题,确保示范区创建落地见效
今年,国家文物局将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估认定,杨浦区将完成各项创建任务情况调查,整理归拢工作台账,对创建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做好迎检准备,确保示范区创建落地见效。
锚定目标,推进一批示范性项目落地见效。集中成片做好杨树浦发电厂、上海锅炉厂旧址(电站辅机厂西厂)等工业遗产修缮利用,持续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重要场馆建设。上海市文物局支持指导上海理工大学申报国家文物局文物修缮补助支持,市区聚力共同推进沪江大学国保单位修缮项目。以一批示范性项目为引领,着力推进文物本体高水平保护,打造地标性项目,呈现更为丰富的历史价值内容。
突破壁垒,加快一套创新性政策落地运行。不断深化完善《关于推动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的若干举措(暂定名)》《杨浦滨江南段工业遗产及相关资产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内容和实施,探索研究城市有机更新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关系,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性保障和标准化进程。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分别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治理(国际)研究院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签订《合作备忘录》。
深度挖掘,促进一系列专业研究初显成效。聚焦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信息价值内涵以及工艺流程、工业生产的自身逻辑,持续更新完善“工业遗产基础信息研究集”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研究集”。在部分中学试点开设市政教育、文创项目孵化等特色课程,探索“文物保护进课堂”项目。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毕业作品设计,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引入新思潮。
共建共享,带动一批市场化主体赋能融入。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创新的机制,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活化利用,推进文化、商业、娱乐、办公等多元赋能,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借力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企业优势力量,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引来“源头活水”,赋能老建筑与新产业相生相长。
多元展示,推出一系列示范区创建宣传成果。关注工业技术史、产业史、城市发展史、工人运动史等,多角度进行工业遗产宣传推广。推广发布“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述历史12集专题片,筹办创建成果专题展览以及主题论坛;利用各节庆活动,持续做深做活“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百BU穿YANG”等文旅品牌,努力讲好文物故事、彰显城市精神,呈现立体化、宽领域、全景式的创建格局。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qfc/20230802/4907cdff09c74742827cc5148460b22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