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电法治网!

广电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电资讯 > 正文

在精品赛道上“猛磕”,发掘纪录片最大价值_广播电视_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07-23     来源: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佚名    
>

  

    近年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打造、传播“上海文化”品牌上深耕不辍,创作了《大上海》《诞生地》《何以中国》等精品纪录片。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表示,纪录片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新赛道,发挥优势以内容取胜,最终会走出一条有态度、有格调的道路。

    高品质制作助力大屏内容升级

    在小屏当道的当下,传统电视媒体坚守大屏是否还有意义?王立俊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关键在于观众对于大屏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又能提供什么。如果观众看视频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那么小屏的易获得性、及时性是大屏无法比拟的。但是,如果观众看视频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有更多的目的,比如美学熏陶、艺术修养等,那么,在构图、光线、音效、沉浸感等方面的细节丰富性和艺术享受性上,小屏也是无法和大屏比拟的。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大小屏融合,可能不是说大屏小屏谁为主谁为辅,而是看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怎样的屏。从这点而言,大屏端在纪录片上发力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武夷山.jpg

    这种认知也让王立俊形成了自己的制作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他看来,用传统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去和新媒体平台竞争短视频几无胜算:首先,传统电视台的选题和短视频平台相比,多元性、及时性和“烟火气”都处于劣势;其次,在制作成本上,传统电视台已经习惯了细分化、专业化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很难。“现代传媒集团就应该是系统化思维,多兵种立体作战。不是说要放弃短视频阵地,但是否所有部门都要一拥而上去做短视频,这值得思考。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核心优势,建立我们的护城河。”

    王立俊所说的优势就是做制作精良的长视频,在大屏上进行极致的呈现。因为传统电视台在拍摄设备的专业性方面,在内容挖掘的宽度、广度、厚度方面,在系统性的支持方面,是个人或短视频团队无法比拟的。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正在制作的、用8K技术拍摄的“我们的国家公园”系列,在大屏上会给观众带来极致的体验。对此,王立俊补充道,屏幕越来越大、清晰度越来越高、沉浸感越来越强,可能是未来大屏电视的发展趋势。当然,如何尽可能快地使更多观众接触、体验、接受超高清内容是整个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良性“赛马”带来发展活力

    目前,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态势,王立俊认为主因有二:首先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其次是纪录片行业的自身探索。“政策的助力不言而喻,而在探索方面,行业不是严守着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拍摄手法,目前正在努力进行纪实+、东方美学、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尝试。”

    除了拍摄手法,纪录片中心内部的管理机制也在与时俱进。据王立俊介绍,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拥有13个创作团队,这些团队各自专注于纪录片创作的不同领域,涵盖各种主题,包括主旋律、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这样的分工使得每个工作室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深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每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能够为电视台提供丰富和多元化的纪录片内容,合在一起也为我们打造了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王立俊允许并鼓励团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也就是“赛马”机制。该中心通过项目内部招标的方式来“赛马”,那些成功获得项目的团队会有更多机会尝试和展示他们的创新理念。在王立俊看来,“赛马”实践非常有益。它使得各工作室能够重视市场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并考虑通过好的内容形成IP。“例如,如果一家工作室在社会现实类题材屡有佳作,他们就会考虑如何打造内容IP使得品牌具有延续性,同时也会考虑自身工作室的品牌建立。”王立俊笑道,“而不具备优势的工作室也会努力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发掘新的垂类赛道。所以说,我们工作室之间的分工并不全是从上至下的指导,也是他们自身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合理化选择。”

  大江南.png

    “此外,我们也鼓励团队直接面向市场开拓业务,通过直接和市场接触,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观众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王立俊补充道,“接触市场后,我们还能将一部纪录片的潜在价值尽可能地全部挖掘出来。比如纪录片《大江南》,相信它应该有很多的衍生价值,如文旅文博方面等。”

    为了保证“赛马”是良性的,而不是恶意的低价竞争,该中心也出台了很多相关制度作为指引,比如“纪录片中心内容制作成本指引”等。同时,他们还把人力成本和项目总成本挂钩,规定了上限比例,杜绝了低价项目用大部分成本养人而在制作上粗制滥造。“‘赛马’是为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王立俊表示。

    加强外部合作促使价值最大化

    纪录片的制作时间长、成本高,是业内公认的现实。对此,王立俊表示,纪录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间不但不会使其贬值,还会促其增值。“你要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去看待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我们的纪录片《人间世》一开始卖出了3年的版权,3年之后它再卖版权价格反而更高,这种收益是持续性的,更不要说纪录片《时代相册》的社会价值。”

    不过高昂的制作成本与时间成本,还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引入合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王立俊采取的策略是将一个项目的各种权益细分,然后通过吸引投资的方式寻求合作伙伴。“我们会告诉他们所有的流媒体播放权都可以给他们,然后看他们愿意投资多少、要求占多少比例的IP。我们可能会保留电视权益,比如卫视独家播放权。然后IPTV、OTT权益,衍生品权益等可以继续谈。这个有点像众筹,只不过是机构间的众筹。”该中心现在已经有了不少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比如B站和百视通。

  田野之上.jpg

    这种众筹的方式保证了大型纪录片的顺利落地。最近一部反映振兴题材的纪录片《田野之上》即将上线,它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腾讯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学习出版社等共同出品。“我们很多纪录片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合作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保证纪录片质量的同时,也能确保其经济可行性。同时,我们的伙伴们也各取所需,确保了他们想要的权益。这样可一起来发掘纪录片的价值,使其最大化。”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bds/20230720/94b38cbb0d5544a5a8379ea12c9aeed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