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天津美术馆“美的历程”研学行的小朋友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参观长芦汉沽盐场和汉沽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了解天津盐业历史文化和生产技艺,学习干刻版画创作,做一天小小非遗“盐”究员。
小小非遗“盐”究员
本次“盐”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第一站,同学们来到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天津地处渤海湾,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这里滩涂广阔,海水盐度高,加上风多雨少、日照充足,有利于海水浓缩。因此,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区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区。其中,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所产海盐因“色白、粒大、质坚、味醇”被称为“芦台玉砂”,明清两代还被列为贡盐。2016年,汉沽制盐传统技艺入选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欣赏盐业历史文化展、聆听讲解,同学们对我国悠久的盐文化和天津盐业历史变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海盐是怎样炼成的?
提到长芦汉沽盐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至今它已有1098年的悠久历史,堪称海洋产业的“活化石”。同时它还拥有全国结晶红亩单位最大的结晶池,日晒盐产量达45万吨。这些被誉为“大地调色板”的多彩盐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们的颜色呢?
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来到此行的第二站——长芦汉沽盐业风情游览区。大家一边仔细聆听讲解,一边游览盐田、参观制盐机械、学习日晒制盐工艺,并观察了生活在盐田中的精灵——丰年虫,了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救助故事和野化放归训练,登上硕大洁白的盐山,鸟瞰壮美的“七彩盐田”。
孩子们还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亲手制作了憨态可掬的盐塑,享受劳动的快乐。
一块亚克力板怎么玩?
经过短暂的休整,孩子们走进汉沽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参观展览,并以“盐”文化为主题进行版画创作。著名版画家刘硕海馆长为同学们讲解了一幅幅鲜活、形象的盐文化版画背后的创作过程,同时耐心地示范了大家即将体验的艺术项目——亚克力板干刻版画的技法要领。通过一上午的深度研学,同学们对盐早已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下午的艺术实践活动,便是对盐文化再拓展、再挖掘、再展现的过程,是研学活动“学思践悟”的重要一环。
同学们尝试用特制的刻针笔,在亚克力板上挥洒想象力。干刻版画丰富的肌理,为同学们的创作增添了很多故事感,孩子们的作品简单、松弛,富有生命力。
一滴海水,经历纳潮、制卤、结晶、采盐、堆坨、过滤等十余道工序,历时300多天,才能结晶成为“百味之王”。这个过程不仅见证着长芦汉沽盐场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奋斗。相信同学们通过本次非凡的“盐”文化研学之旅,不仅从课堂走向实践,更重要的是亲身体会了盐业风情和厚重的盐业历史,领略工业之美、体验劳动之美、感受人文之美、实践艺术之美。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306/t20230602_62665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