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预约一直满额。为回应观众的热情和关切,上博从2月11日起,每周三、周六加开夜场。据统计,开幕一个月,展览已接待观众超9万人次。
首个夜场3000个预约名额全满,其中珍藏展的1500个名额更被“秒杀”。不仅仅是这一次展览,去年上博举办“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到馆观众超23万人次,有观众竟看了25次。从色彩淡雅的莫兰迪到简练传神的罗特列克,从乌菲齐美术馆到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全球各地不同风格的展览在上海不断汇聚交织。
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一场展览?上博夜场一位观众给出的答案是:“在上海,看展览是一种生活方式。”
又一场现象级展览
尚未开幕就登上“十大热搜展览”榜首,热门时段要提前一周预约
晚上7时,首批夜场观众未散,第二批观众来了。一楼第一展厅内,光线集中在52幅画作上,每幅作品前都围着层层观众。
“这一场展览几乎能看齐400多年欧洲绘画史,可谓教科书级的西方美术展。”曾在英国留学并学过西方艺术史的顾惟不仅自己参观过两次,也向身边朋友反复推荐,“要从多个角度欣赏。比如技术角度,第一板块‘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中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和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的《女孩肖像》是展上唯二蛋彩画,这一时期正是油画兴起并逐步代替蛋彩的时期,相比之下这两幅作品虽然时间更久远,但色泽鲜亮。”
这次展览有多热?尚未开幕就登上过中博热搜榜的“十大热搜展览”榜首,开幕后观众几乎每天都在博物馆门口排长队,热门时段预约甚至要提前一周。业内人士称其为“又一场现象级展览”。
在上海举办的展览,肯定不只面向“懂”它的人。相比过去展览“惜字如金”,这次展览摆设在作品旁的介绍格外长,不仅包含作品和画家信息,还对画面内容进行诠释,并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市民黄辉不理解为何这么多人冒雨也要排队,被家人拉上一起看展才“打开新世界”。“看到实物真迹,真的跟书上或电脑上看不一样。《红衣男孩》眼睛亮晶晶的,看到他13岁就去世我有点难过。还有《祈祷的圣母》,从表情到服饰都让人觉得周围安静下来了。”黄辉说,直面历史珍品,看到尺寸、笔触乃至颜料等细节,“用一句网络用语,‘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种震撼是种原始的力量”。
每次展览都有孩子的身影。步入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只见一片山间乱石,端庄的女子安静坐在一隅,抚弄婴孩;画面一转,地面水波荡漾,水中水草丰茂,朵朵睡莲悄然绽放……在一楼展厅里被大人要求安静的孩子们在这里释放天性,在画面中席地而坐、奔跑嬉闹。考虑到不同参观群体的需求,上博推出这一“展外特展”,通过光影投射将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等20余件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名作重现。展览期间,馆内报告厅还放映与波提切利、拉斐尔、梵高等名家相关的近10部4K超高清主题艺术影像作品。
开夜场需要“慎重”
不是简单延长开放时间,要看观众需求和博物馆高品质内容供给
满足观众需求总是“进行时”。1月17日珍藏展开放首日,迎来3000名预约观众,有人希望“人再少一点体验更好”。第二天,上博将预约限额下调至2000人,咨询电话纷至沓来,诉求一致:每天预约名额能否再增加一点?
预约时段已细分成7段,还能怎么办?上博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党支部与团委立即着手组织志愿者,于双休日、节假日和后续夜场支援一线服务,以确保大客流参观安全有序。通过对管理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完善,预约参观人数逐步稳定至每日3000人。“这次增开夜场也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观展需求。”汤世芬说,由于特展自开幕以来热度不减,预约一直满额,观众白天预约不上,每天都有大量观众致电询问观展事宜,经慎重考虑,决定增开夜场。
“慎重”二字不虚。2002年,上博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就已推出过夜场,此后每年几乎都会围绕特展加推夜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开放夜场并不是简单延长几小时开放时间,而是一个慎重的课题。“如果博物馆夜场没有好的内容和活动支撑,来的观众不多,社会效应一般,那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上博馆长褚晓波说,关键要看观众需求和博物馆高品质内容供给的程度。
夜场现场,记者看到,成群的学生围在讲解员身边听取介绍,他们是此次展览“社会大美育课堂”的学生。为丰富夜场体验,上博拿出200个预约名额专门开放给学校团组预约,为3个学生团组提供艺术教育导赏。首次夜场褚晓波也来了,为观众购买的展览图录签名时,还画上了兔子和猫咪图案。
探索博物馆夜场活动的不止上博一家。正在举办“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的浦东美术馆,从去年开始便不再设闭馆日,工作日开放至晚上8时,周末再延长1小时。“以前有人说陆家嘴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但美术馆给了人们停下脚步的理由。”在陆家嘴从事金融工作的萧女士选择下班后去欣赏那些古罗马雕塑,一张门票连看四展,也欣赏了久违的浦江夜色。
高品质展越来越多
每年各类展览数以千计,不少上海市民把“看展览”当作日常之事
从浙江专程到上海来参观珍藏展的林女士,看到一个父亲牵着女儿在一幅画作旁安静等候,逐步移至画的正前方时再将女儿抱起,轻声介绍画中的故事和特色。林女士在小红书上写下笔记:“喜欢艺术的人好温柔啊!”
在现场看到,尽管每天排队等候入场的观众队伍蜿蜒,但等候的时间却并不算长;每幅画前常常围拢观众,后排的人们大多安静等候,即使有人停留时间较长,也鲜有人催促抱怨;虽然不时有人拍照不小心触发警报,工作人员会快步上前检查并提醒。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参观者也在交流攻略,有人提醒观看作品介绍时可以把中间位置让给其他参观者,有人建议如果想拍照最好选择每天下午最后一个预约时段,“先参观,最后拍照”。
“这些参观习惯,是一次次好展览修炼出来的。”文博爱好者薛封记得,2002年自己上大学时,为看《清明上河图》在上博排了6个小时的队,有人带着放大镜去看;2014年,淮海路上K11购物艺术中心把莫奈的《睡莲》带到上海,人们拥挤在商城地下一层,踮起脚尖将身体往前探,期望离大师作品更近一点……对于公众排队观展,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是好事,“出现拥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了”。
需求带来供给,近年来上海每年各类展览数以千计,高品质展览越来越多。当年让薛封“踮起脚尖”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是莫奈在中国内地首次个展,前年年底,被称为印象派开山之作的莫奈《日出·印象》,也已在上海展出。不少上海市民把“看展览”当作日常之事,甚至敢对大师作品“评头论足”。薛封记得,莫奈特展时听到有孩子说“这个画家是近视眼吗”,周围的人都笑了;但这次珍藏展上有孩子在提香的画前问“画家喜欢胖胖的人吗”,旁边的人鼓励道:“你抓住了一个重点。”
珍藏展上,梵高与莫奈的作品依然是人气最旺的展品之一。在一些专业人士眼中,西方艺术史上“文艺复兴三杰”时期和印象派时期是中国普通观众熟悉并更易接受的阶段,然而近几年上海举办的展览中,这两个时期的“大师特展”遍地开花。“高品质的展览除了有大师名作,也要引导观众拓展审美、提升眼界。”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珍藏展一处细节是以“大师名字+时代特征”的方式为不同板块命名,引导观众欣赏比较。
艺术商业可以融合
艺术脱俗,办展却要处处计算成本,合理合规收费与公益性并不矛盾
此次珍藏展是2008年以来上博首个售票展览,也是去年上海出台《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后公共文化机构首个收费展览。
艺术脱俗,办展却要处处计算成本。此次展览完全由上博自筹资金举办,成本非常高,52件作品保险估值就超60亿元,仅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就达10亿元。反复测算后,上博把普通票价格定在100元,观众欣然接受。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如何通过自有运作提供更好的展览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褚晓波说,合理合规收费与公益性并不矛盾,此次展览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国有博物馆同样面临拓展自身造血功能的挑战。“推出收费的临展特展,是博物馆减轻财政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让观众在国内看到世界顶级的文物艺术品。”
在平衡成本与票价的同时,上博围绕特展推出一系列消费场景。走进上博布置一新的文创商店,8大类200余款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馆内还有特色咖啡和创意甜品;上博还争取到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数字藏品官方授权。首个夜场日就创下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20万元的纪录,茶室和餐厅最高销售额也达4.7万元。
在上海,售票与公益不矛盾,艺术与商业可以融合。正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时空浮游”展,是知名品牌阿玛尼高定私藏香氛的全球首展。展览已成为不少知名品牌、大小商业体的“标配”和市民的新消费方式。
春节刚过,在“巨富长”区域开陶瓷展厅的罗先生前往江西、福建等地,监督列入展览计划的陶瓷创作者的进度。他坦言,办展期间销售额是平时的数倍。“观众通过策展、布置后呈现的系列作品,以及与创作者的沟通交流,会理解他们的理念和工艺,从而产生消费意愿。”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是物质和精神双重体验,是一次消费升级。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专门整理每月上海大大小小的“可消费可观看的展览”,这也成了年轻人喜欢上海的又一个理由。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30223/2b34f1bd4e514f18be8194782b26cb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