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再次点燃人们的热情。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拟生物,龙在中国的历史、民俗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时至今日,上海的地名中仍有大量与龙相关的遗存;民俗文化中,有4项与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市级、区级非遗中亦有不少与龙相关,是全国龙非遗密度极高的地区。龙年伊始,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盘点了上海这些“龙”主题非遗。
吕巷小白龙(国家级非遗)
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吕巷小白龙信俗,主要包括祭拜小白龙神、神灵巡游、舞小白龙三部分,表达了当地民众对风调雨顺、农业丰产的期盼。
小白龙信俗诞生于金山吕巷镇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的需要,清代乾隆版《金山县志》载:“在秦山阴,明成化间,大雨震霆,云中见龙,有白蛟自洞腾空而去。”
传说在远古时代某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小白龙神下凡到人间,给当地带来福泽,百姓为了感谢它,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开展“吕巷小白龙信俗”的系列活动。当天村民会前往位于秦山的白龙洞举行迎请仪式,并在胥浦庙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小白龙守护吕巷地区一方平安、保佑农作物丰收之功。胥浦庙的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还会抬着小白龙的神像出巡,沿途村落村民在家门口设祭桌、登龙门、燃放鞭炮等,以祈求保佑。
浦东绕龙灯(国家级非遗)
2011年,“浦东绕龙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绕龙灯”是旧时上海浦东民众对舞龙活动的俗称,多出现在节日喜庆和求雨、禳灾、酬神、祈平安等民间祭祀活动中。在上海浦东的三林地区,绕龙灯一直有着广泛的分布,是当地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浦东地区的舞龙活动盛行,当地的舞龙队伍主要分布在各村镇、氏族及一些行帮中。解放后,浦东绕龙灯逐步由行街表演转向广场性表演,并与狮舞、云排舞、鼓舞等其他一些民间舞蹈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艺术水平与观赏程度。1995年,国家体委成立龙狮运动协会,使传统舞龙从自娱性走上规范化、竞技化、国际化的轨道,三林舞龙也借此东风,舞出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在当代的三林,舞龙队伍正在不断成长壮大,现已形成了老中青幼二十几支队伍的梯队结构,舞龙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这在上海其他地区是很少见到的。三林镇现已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舞龙之乡”,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狮运动之乡”。
舞草龙(国家级非遗)
草龙求雨是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的古老习俗,其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在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叶榭的舞草龙习俗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样式,并逐渐从以往的民间宗教活动中脱衍出来,成为传统节庆、喜庆事务中的必备节目。
相传唐代这里曾遇到一场旱灾,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镇埝泾村人,为解家乡危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叶榭镇盐铁塘两岸获得新生。以后乡民每年都以金黄色稻草扎成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四丈四节草龙,以祈风调雨顺。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
直至1950年,叶榭镇还为解除旱情而举行了舞草龙仪式。其后,这一活动随着庙会的式微而长期中断。近年来,舞草龙在叶榭镇有所恢复,但许多技艺都已逐渐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罗店划龙船习俗(国家级非遗)
罗店端午划龙船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上海罗店镇,乃黄浦江流域最富地域特色的端午龙船遗风。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竞渡”相比,罗店划龙船习俗有“重装饰、轻竞渡”的风格,龙船装饰华美。
罗店龙船的船体脱胎于本乡“滩船”,小巧玲珑,平底、昂首、翘尾,能在当地曲折狭小的河道中灵活行驶。龙头用整段樟木雕刻而成,并形成“鳄嘴、虾眼、麒麟角、口含明珠,颚下长须飘拂、遍体鳞甲叠彩”;彩旗图案“以象龙子,避蛟龙之害”,均为远古“披发文身”习俗的延伸。船首的“台角”本系真人童子表演,后为保安全,才改为彩塑人物。
明代中叶,罗店已成享“金罗店”之誉的通商大邑,“划龙船”的重心逐渐向“乐人”偏移,有“水上行街”之称,成为江浙沪龙船活动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流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罗店各界人士强烈呼吁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划龙船”习俗的抢救保护,至今已成罗店古镇的感情纽带和文化标志。
小青龙舞龙会(市级非遗)
小青龙舞龙会是由当时在上海嘉定享有盛名的赛龙舟改良而成,拥有百年多的悠久历史,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清朝末期,小青龙舞龙会就广为当地农户喜爱,每逢正月十五之前,当地人便会举行舞龙盛会,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
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由法师将龙身从伏龙庵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小青龙的骨架由竹篾制成,全长约10米,一共8节。其中1节龙头,1节龙尾,6节龙身,每节下面装有一个手柄,每个龙身间隔约1.5米,中间用青布连接。龙身上置黄布,内置蜡烛,龙嘴边留着龙须,并口含一颗夜明珠,舌头上写着小青龙的字样。
舞龙通常由7个身着青衣的青壮年小伙每人各执一手柄进行,另有6人敲锣打鼓(金锣等5大件乐器)进行配乐,以此助兴。舞龙人通常会做出各种姿势,或跪或卧,使小青龙活灵活现地出入到各家的客堂之中,为人们带来吉祥的喻意。因此,人们会按照当时习俗,在屋内摆上烛台迎接舞龙人,再供上些年货等招待舞龙人,条件好点的人家还会备上一个小红包。
鲤鱼跳龙门(市级非遗)
流行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是以清嘉庆年间形成的闵行本地鲤鱼灯习俗以及传统舞龙为基础,融入安徽制灯风格和苏北舞草龙技艺而形成的群体舞蹈,曾盛行于闵行元宵灯会、端午庙会等民族节庆及庆典场合,并流传于周边地区。
鲤鱼跳龙门以鲤鱼灯和龙灯为道具,以鲤鱼跳龙门故事情节为内容。鲤鱼灯表演以碎步蹿跳为主,时有即兴发挥,不受场地限制。主要表演动作有“鲤鱼开四门”“鲤鱼淘沙”“鲤鱼钻水藻”“鲤鱼跳龙门”等,以示“春游”“繁殖”“跳门”等情节。舞龙由“平调”“横8字调”“游龙”“龙喝水”等主要动作。
鱼龙对舞的“戏龙”为舞蹈高潮。两者相遇后,随双方锣鼓队音乐各自舞动,鲤鱼急欲伺机跳过龙门,频频向龙发动进攻。锣鼓一阵紧敲后,鲤鱼咬住龙尾,龙痛得就地打滚。鲤鱼紧咬不放,围之绕圈。在锣鼓催促下,龙不甘示弱,回头去咬鲤鱼。两者竞技发挥,展开激烈追逐,舞蹈与伴奏相配,上下前后步步加紧,场面多变,一直舞到双方精疲力竭为止。其表演要求舞者步伐轻盈,整体配合默契,头尾呼应。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wbzx/20240222/856019eff33d4d478b7b17774b3e86a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