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进一步讲好天津故事,天津博物馆历时两年多,由专业团队精心策划、认真打磨推出的“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日前在该馆4楼展厅开展。观众置身展厅,与运河展开对话,探寻运河历史的文化底蕴,感受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
天津首次推出
最大规模的运河文化展
天津的漕运肇始于东汉末年,兴于明清两代,运河通漕达1700余年,天津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沿岸城市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南、北运河与海河形成的三岔河口成为运河使漕的重要地理优势,自辽金建都北京之日起,漕粮转运无不自三岔口运往京、通,天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清时期,天津作为京师门户、畿辅的军事重镇,快速实现了由军事城堡向商业经济城市的转变。
大运河不仅带动了天津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还为天津带来了南北交融、五方杂陈的文化积淀,盐商势力延揽文人雅士,文化世家逐渐发展壮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人们把各自的民间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尚带到天津,并在这里汇集、碰撞、融合,使得天津这座城市既有达官贵人的“雅”,也有芸芸大众的“俗”,形成了独具天津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尚。
本次展览是天津首次推出的最大规模的运河文化展,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展览以“运河—城市—人家”为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情讲述大运河文化对天津的滋养,深入阐释传承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现实意义。
策展人安秋州告诉记者:“早期天津关于运河的展览,更多关注的是运河本身,对运河文化及其融合、辐射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而本次展览我们全面展现大运河天津段的地理特点、文化属性等,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大运河、保护大运河。”
183件(套)文物全方位展现
天津在运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展览分为“序章、漕河三路汇津沽、因河而兴筑津城、漕盐两旺利四方、雅俗共赏文化盛、运河保护新时代”六部分。
第一部分高度概括了运河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叙述了大运河天津境内的南和北运河的概况、河工、文化遗存、历史沿革等;第三部分从城市发展角度,讨论了天津城市的诞生发展与运河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从经济发展角度,阐述了运河为明清时期天津商业及盐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以及近代工业发展和运河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五部分从文化源流、人文精神、社会生活、雅与俗等方面对运河文化进行了梳理;第六部分介绍了近些年天津在运河考古、保护、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运河由此所表现出的崭新面貌。
展览通过183件(套)文物,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天津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与运河互相依存,最终因河而兴的发展历程,为大家呈现出一幅物产通达、百业兴盛、文化昌明的历史风情画卷;勾勒出天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和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安秋州告诉记者:“展览除了展出了清乾隆时期的《漕运图》卷、1858年张明山制作的《孙夫人试剑》彩塑等精品文物,清代《南北运河工程详细图》卷也是首次全卷展出。展览中七成以上文物为首次运用在运河类领域,这是天博在文物研究的基础上,对文物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
配合展览
推出“运河文创市集”
展览秉承着空间利用最大化、展示手段多样化的设计理念,采用交错贯通的设计手法,搭配五种颜色,展线通透流畅。安秋州说:“展厅内设计了6个文化景观,包括卫仓、八旗、大红桥、盐运、水西庄、戏台,以及4处数字化视频互动场景,让观众在互动中,走近大运河、了解运河历史的文化底蕴。”
此外,为配合展览,天博还推出特色“运河文创市集”,来自杨柳青画社、非遗文创、天博原创设计、古风饰品、手工手作等多位摊主带来了各式各样精美的文创产品。市集中穿插着许多杨柳青年画中的人物、景观,所有藏品均选自馆藏文物。整个市集装饰统一,由展厅的主背景“运河”蜿蜒而出,每一个摊位上的桌布都是运河沿岸不同的风景,所有摊位连在一起就组合成了一幅“潞河督运图”。
原文链接:http://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312/t20231217_64832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